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引导

 

【作者】 唐丽珍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引导

 

广西玉林市福绵区新桥二中 唐丽珍

 

  在素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是水乳交融地进行着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地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在教学中,既要整体考虑,又要针对两种因素的不同特点,符合规律地进行,必须讲究“非智力因素引导”的艺术。现根据多年教学实践谈谈非智力因素的引导。
  1、情感因素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适当的方式方法,沟通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使彼此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在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方面,应该注意如下四点:
  首先是要有良好的教态表情。教师亲切和蔼的神情、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等教态一经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来对待老师;如果教师能根据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态,如此循环往复,就会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强化,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而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反之,则会引起他们情绪上的抵触和行为上的抗拒。教态的核心是教师热爱学生,与学生人格平等地、相互关心地交流思想和感情。
  第二是教师要通过语感传递自己的情感。教师的教学语言严谨、简洁、逻辑性强,坚定自信,快慢得当,铿锵有力或深沉浑厚,就能形成一种魅力,使学生感到入情入理,置信不疑,激起对教师的敬佩和学习之情,从而对教师所教的内容愉快地吸收和掌握。
  第三是教师要以自己对数学教育的热爱熏陶学生,以情动情。教师热爱数学,热爱数学教学工作,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改革教学,刻苦锻炼教育才能,这是对数学教学工作热爱的外部表现。教师的这种热爱还通过饱满的教学激情,学而不厌、侮人不倦的精神,以及对同学的耐心帮助、严格要求来体现。学生接受了教师的这种热情的熏陶,也会转化为自己对数学的热爱,对数学学习的激情。
  第四是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情感。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调节作用。学生需要教师去评价。这是因为学生的年龄小,引人注意的愿望也强烈。学生会从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老师尊重他、关心他、公平地对待他。评价的方法可以用“对,,“好”,.很好,,.不好”等来进行简单评价。也可以用表情和手势来示意评价,遇到难关时更需要用启发或示范性的讲解来评价,必要时不仅用鼓励、表扬的方法,也可以用检查方法来评价.教师也要接受同学的评价,敢于承认自己的带误,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建立教师的威信和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
  2、动机因素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引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1)以直观为基础,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学生通过思考归纳,粗知结论后,就会激发起论证结论的内在欲望;
  (2)利用新教材与已学过的教材的知识有密切联系或研究的方法相似的特点,在学习新教材前,先向学生提供线索,引导学生进行联想、猜想、探索,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获得新知后,产生了需要评价自己的探索成果的心理要求,引起学习动机;
  (3)教师精心设疑、激疑,使学生产生好奇、悬念及要求释疑的心理,从而转化为强烈的学习要求。
  (4)讲解数学在实际应用的作用,使学生明确其学习的社会责任感,来强化持久的学习动机。
  3.兴趣因素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情感的体现,可以促使动机的产生。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运用语言、实验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偶发性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借助于教师的引导作用来保持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法必须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当侧重于培养阅读能力时,采用在教师引导下,先让学生个人阅读并辅以小组帮助,再大组交流讨论学习内容的方法,当侧重于培养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时,采用教师示范讲解、板演,再学生小组研究、大组发言或先由少数学生大组发言而后大家评论的方法,当侧重于培养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时,要求学生先不看书,从与新知有联系的旧知出发,运用联想、猜想、实验操作等手段,大胆探索而后推理论证,当侧重于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时,可先给学生一定的数学材料,而后由学生观察、思考,演绎论证,归纳出数学的结论,当侧重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时,让学生讲自己的思维过程、研究的方法以及经验、教训等,当侧重于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力时,可以让学生先阅读、练习,后听教师讲解或同学讲解,进行自我对照,再把反思、回顺、探索的过程在小组或大组中交流,相互评价等等,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各有不同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认识活动十分活跃,避免由于活动的单调而降低学习兴趣的情况,最深刻持久的学习兴趣乃潜在于自己参与智力活动,并不断品尝到智力劳动成果的过程之中。
  总之,正确发挥“非智力因素引导”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目中有人”,心中要时时刻刻装着学生,才能构建和谐的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发布时间】2015/11/25 17:51:00
  • 【点击频次】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