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
【关键词】 ;
【正文】
1.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国务院在2015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无论是环境的日益恶化还是资源的日趋枯竭,都使我们人类的生存条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人类普遍面临的大气污染、气候变暖、淡水资源面临枯竭、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臭氧层耗损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所以教育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爱护生态环境,意义非常重大。
在教育的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避免枯燥乏味的环境保护说教,我们可以搜集一些人类破坏环境的图片,如工厂的烟囱冒黑烟、小河面上浮满垃圾、被砍伐的森林等,告诉学生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土地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土壤的过分流失沙化……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灾难。我们还可以借助网络,让学生自己上网搜集人类破坏环境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学生对自己寻找到的资料往往更加相信,印象更加深刻。教师还可以结合图片、录像等分发一些资料让学生阅读,从中了解环保知识及其重要性。如《每分钟发生的环境灾难》:世界上每分钟损失耕地40万平方米,每年损失耕地21万平方千米;每分钟有4.8万吨泥沙流入大海,每年流入大海泥沙252亿吨,每分钟有85吨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让学生从这些触目惊心的资料中产生这样的意识——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2.学科渗透,强化环境保护意识
为了保证渗透教育不走过场,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花功夫去钻研教材,探索、提炼教材的环境教育价值,教材的环境教育功能才会增强,教学效果才能大大地提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不能脱离课文的内容,为环境教育而环境教育,不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欲求得最佳的教学收获,就必须形象鲜明、浅显易懂。卢梭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儿童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深入研究,善于发现,灵活渗透的原则。学生的诸多学科例如:生物、化学、地理等科目都蕴含着环境教育因素。因此,应依据学科特点,挖掘环境教育素材,找准切入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渗透、深化、扩充,使环境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各学科渗透环保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当然,课堂进行环境教育并不要占太多时间,一节课只需渗透几分钟,甚至两三句话,日积月累就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只是如何巧妙“渗透”,就要求我们老师要见缝插针,利用一切条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3.围绕环境节日,加强环保教育
学校结合有关环保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如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3月22日是世界水日,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4月22日是地球日,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6月17日是防范荒漠化和干旱日,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这些纪念日都与环境保护这一教育主题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每年的每个纪念日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政府和社会各界都要开展一定的活动纪念这些日子。因此,我们利用这些纪念日的教育作用,一方面组织学生配合社会开展一定的活动,另一方面在校内举行专题性纪念活动,比如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图片展、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等。再如讲故事比赛、上街宣传、板报会展等,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在教育他人的同时教育自己,以强化环保意识。
4.学校和社会互动,进行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环境保护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实现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鼓励学参与环境问题的实践活动,通过耳闻目睹,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能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我们以团队为主阵地,每学期都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以环保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组建学生志愿者、环保爱心小组,他们在放学后、双休日走向社会,定期为所在村镇街道打扫卫生,清除“牛皮癣”,做环保宣传;定期为敬老院和孤寡老人义务劳动。学生在劳动中不仅学会技能,更学会做人。
通过这些活动能使教育和环境实际、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接触实际,获得正确、鲜明、真实的印象,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并使学生在实践中投身社会,深刻了解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人口膨胀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危害,提高忧患意识,激发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上述活动也同时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5.家校同步,和谐共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学生的发展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影响的结果,因此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力量必须统一协调,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健康的环境里快乐地生活、成长。环保教育也应当取得家长的帮助与支持,让家长了解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转变教育观念,并成为环保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如在“变废为宝”制作活动中,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盒子、光盘、电池、毛线等废旧物品,并共同制作精致的作品,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世界的未来主人,是环境保护的生力军,因此,我们应重视学生的环境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我们知道环保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终身教育过程,要使学生具备环保的意识和习惯,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多学习知识,同时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浅谈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
吉林省集安市大路学校 崔贵有
近几年来,我校本着“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践行“人文求善,环境育人”的现代环保教育思想,通过全面开展环境保护教育,促进学生环保素养的不断提升和学校和谐持续发展,以培养从小就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一代新人。
1.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国务院在2015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无论是环境的日益恶化还是资源的日趋枯竭,都使我们人类的生存条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人类普遍面临的大气污染、气候变暖、淡水资源面临枯竭、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臭氧层耗损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所以教育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爱护生态环境,意义非常重大。
在教育的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避免枯燥乏味的环境保护说教,我们可以搜集一些人类破坏环境的图片,如工厂的烟囱冒黑烟、小河面上浮满垃圾、被砍伐的森林等,告诉学生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土地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土壤的过分流失沙化……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灾难。我们还可以借助网络,让学生自己上网搜集人类破坏环境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学生对自己寻找到的资料往往更加相信,印象更加深刻。教师还可以结合图片、录像等分发一些资料让学生阅读,从中了解环保知识及其重要性。如《每分钟发生的环境灾难》:世界上每分钟损失耕地40万平方米,每年损失耕地21万平方千米;每分钟有4.8万吨泥沙流入大海,每年流入大海泥沙252亿吨,每分钟有85吨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让学生从这些触目惊心的资料中产生这样的意识——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2.学科渗透,强化环境保护意识
为了保证渗透教育不走过场,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花功夫去钻研教材,探索、提炼教材的环境教育价值,教材的环境教育功能才会增强,教学效果才能大大地提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不能脱离课文的内容,为环境教育而环境教育,不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欲求得最佳的教学收获,就必须形象鲜明、浅显易懂。卢梭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儿童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深入研究,善于发现,灵活渗透的原则。学生的诸多学科例如:生物、化学、地理等科目都蕴含着环境教育因素。因此,应依据学科特点,挖掘环境教育素材,找准切入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渗透、深化、扩充,使环境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各学科渗透环保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当然,课堂进行环境教育并不要占太多时间,一节课只需渗透几分钟,甚至两三句话,日积月累就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只是如何巧妙“渗透”,就要求我们老师要见缝插针,利用一切条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3.围绕环境节日,加强环保教育
学校结合有关环保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如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3月22日是世界水日,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4月22日是地球日,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6月17日是防范荒漠化和干旱日,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这些纪念日都与环境保护这一教育主题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每年的每个纪念日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政府和社会各界都要开展一定的活动纪念这些日子。因此,我们利用这些纪念日的教育作用,一方面组织学生配合社会开展一定的活动,另一方面在校内举行专题性纪念活动,比如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图片展、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等。再如讲故事比赛、上街宣传、板报会展等,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在教育他人的同时教育自己,以强化环保意识。
4.学校和社会互动,进行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环境保护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实现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鼓励学参与环境问题的实践活动,通过耳闻目睹,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能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我们以团队为主阵地,每学期都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以环保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组建学生志愿者、环保爱心小组,他们在放学后、双休日走向社会,定期为所在村镇街道打扫卫生,清除“牛皮癣”,做环保宣传;定期为敬老院和孤寡老人义务劳动。学生在劳动中不仅学会技能,更学会做人。
通过这些活动能使教育和环境实际、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接触实际,获得正确、鲜明、真实的印象,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并使学生在实践中投身社会,深刻了解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人口膨胀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危害,提高忧患意识,激发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上述活动也同时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5.家校同步,和谐共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学生的发展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影响的结果,因此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力量必须统一协调,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健康的环境里快乐地生活、成长。环保教育也应当取得家长的帮助与支持,让家长了解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转变教育观念,并成为环保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如在“变废为宝”制作活动中,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盒子、光盘、电池、毛线等废旧物品,并共同制作精致的作品,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世界的未来主人,是环境保护的生力军,因此,我们应重视学生的环境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我们知道环保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终身教育过程,要使学生具备环保的意识和习惯,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多学习知识,同时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 【发布时间】2015/11/25 17:56:04
- 【点击频次】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