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积极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历史有效课堂案例微探

 

【作者】 周向红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积极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历史有效课堂案例微探

 

新疆博乐市第六中学 周向红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老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一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多一份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脚步。”这是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描述的一种教育理想。而《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对实现这一教育理想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所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生从传统教学的被动世界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积极主动的构建者、参与者,成为成功的、愉快的探究者和合作者。本人现结合教学实际,有效课堂的学习过程中的几点心得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自主学习——知识的生成
  自主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前提条件,是进入学习状态的敲门砖。知识的生成不是单纯的知识再现,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的一种内化和提升。而搭建两者关系的平台就是学会自主学习。中学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学了多少历史知识,而是培养了怎样的历史素养,因此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吸取经验教训,提升现在的生活和开创未来的生活,才是我们必须追求的。只有对历史知识的再生成,才能更贴近历史教学的本意,这一内化的过程,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
  我们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呢?
  首先,教会学生梳理知识。比如让学生通过课前默读,对课文进行简单的复述,就会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红军不怕远征难》这课的故事性就很强,学生抓住长征的原因、过程(其中的重大事件)、结果这几个点来说,条理就很清晰了,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情感就是一种知识的生成;再如“通过这个结果让我们有怎样的认识?”这也是知识的生成过程。
  其次,利用填空理清顺序。比如学生的练习册的填空题就是很好的资源,它囊括了本课所有的知识,并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学生在填写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重复,是一种积累,是为知识的生成打下铺垫。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完成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再次,问题引领式做好知识的衔接。这个环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围绕课程标准,紧扣教材的重难点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完成知识的生成与再现。比如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课,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在我国八十年代,出现一种现象,很多人放弃自己的铁饭碗,下海经商。为什么会出现此现象?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引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认识)。
  (2)安徽凤阳村的农民为什么工作积极性那么高?她们有什么好消息会告诉你?(引出全会内容的认识)
  (3)我国是工农联盟的社会主义国家,农业的大发展让工人兄弟们也看到希望,她们也没闲着,做了什么改变?(引出城市改革)
  (4)对比80年前后的社会,给你什么启发?(引出全会的意义)
  请同学们带着上面的问题自学课文,让学生自己生成知识,那就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其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成功的快乐等积极的情感才能同构共生。
  二、体验学习——自主中发展
  对学生而言,简单的说教和辨别并不能使他们去认定生活中的是与非,体验和感悟才是最好的教育。
  (1)演一演,体验中理解,理解中发展。
  让学生融入课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贴近人物,理解内容。
  比如“皇帝和张骞大臣对话”
  旁白:武帝得知月氏和匈奴有深仇,为了确保伐匈奴一举成功,决定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旁白:汉武帝时候,国力强盛,决定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于是派张骞联络大月氏,启程的日子到了,汉武帝亲自相送。张骞叩别。
  张骞:“送人千里终有一别,陛下请回吧。”
  汉武帝:“爱卿,此去西域凶险异常,然匈奴事一日未了,则国无宁日,望爱卿不辱使命,早去早回。”
  张骞:“能为国效力,为陛下分忧,乃臣毕生所愿,定当鞠躬尽瘁,万死不辞。”
  旁白:张骞等人拜别后,一路西去。
  汉武帝:就靠你此行的努力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
  在表演中,学生主动参与演“张骞”这个角色,了解到他是一个意志力极强、办事灵活而又胸怀坦荡、在国家需要时临危受命,这种爱国精神感人了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孩子们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被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所感染,对故事人物的理解地就越深刻。这种语言文字的内化过程远远胜过老师的讲解分析。
  (2)看一看,通过视觉触动感官,学会理性思考。
  出示秦始皇陵墓与汉文帝陵墓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比。
  思考:秦始皇修陵墓与汉文帝修陵墓的要求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道理?
  学生观察、对比秦始皇陵墓与汉文帝陵墓的图片,以及教材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交流后,小组代表自由发言。为了树立学生节约意识。让学生了解秦始皇陵墓奢侈浪费,汉文帝修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从比较中得出“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
  这种自身的体验,比起教师的单一的提问,内容要丰富的多。
  通过学生肢体的体验,调动全身的感官,丰富认识,在欢愉的体验中完成知识的内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进一步提高。
  三、互动学习——自主的提升
  课堂上有了互动,才有了生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了互动,课堂上才会实现智慧和创造力的“涌流”;通过学生之间智慧和情感的“抛接”,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斑斓的色彩。在交流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讨、自我完善等得到全面的提升。
  (1)精彩辩论,激发潜能,自我不断提升。
  讲九年级世界历史《法国大革命》中为了对拿破仑有个全面的认识,我设计了一场辩论:拿破仑的功与过
  正方:拿破仑功大于过 
  反方:拿破仑过大于功 
  ……
  学生一:他是位英雄,对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助于革命精神的进一步传播,推动社会的进步。
  学生二:他是个魔鬼,摧残了被侵略国人民,打破了社会和谐,致他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学生三:看其历史人物对当时和后世的社会发展起到促进和延缓阻碍的作用,是否有利于历史的进步;
  学生四:看其活动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发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否为社会历史进程提供了比前人更新的东西;
  ……
  同学们各抒已见,精彩极了!连我也被同学们的激情感染了,大家的见解令我吃惊、让我掁奋。学生有了自身的体验,经过心灵的碰撞,自然思想得到了升华。
  为了评论拿破仑,同学们在课下查阅各种传记,到网上看拿破仑的许多资料,经过收集整理,这即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辩论,培养了学生的逻辑能力和临场应变的能力;通过准备、辩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全组同学齐心协力帮助找资料、论点、出谋划策,体现了合作学习,培养了团队精神。
  (2)实践活动,亲身投入,感悟升华。
  “实践出真知”这是一个至理名言,什么时候都适用。“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通过实践锻炼,把书本理论转化为改造社会的能力,就是学习历史的落脚点。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可以辅助一些实践活动,加深知识的理解。比如,对本地历史遗迹的考察,对当时人物的访谈,撰写小论文,进行调查,完成调查报告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们说只有学生真心感悟和亲身体验到的东西以及领悟出的道理,才能最终沉淀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最根深蒂固和不易改变的一种能力、一种习惯,并能伴其一生,受用一生。
  因此,研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方法,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促进他们健康而又全面的发展。这也将是我们历史教师的必修课。

 

  • 【发布时间】2015/11/25 17:56:46
  • 【点击频次】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