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方法的新思考
【关键词】 ;
【正文】
一、找点突破,设置障碍。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老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找准点去突破,有意的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问题)。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一般的文章都要些很特殊的句子及字词如总领句、情感句、中心句、过渡句以及文眼、诗眼等,若能关注它们并能很巧妙的设置问题,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讲《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分析文章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的根源时我就引用原文“他辖制了全城整整十五年”来提问:别里科夫为什么能“辖制全城整整十五年”?学生兴趣很高,找了很多别里科夫胆小的表现,又找了很多其他人害怕别里科夫的表现,学生自然得出结论,大家怕的不是别里科夫这个人,而是他代表的沙皇政府。这样对小说的理解就更深刻了。再比如《祝福》一文中,分析祥林嫂的死因时,我就巧妙的运用了原文的一句话“还不是穷死的呀”来设置问题:祥林嫂真的是穷死的吗?学生就围绕这个问题深入的展开讨论和思考,祥林嫂的真正的死因也渐渐的明晰。
二、把握难度,因人而异。
学生的水平有差异,在课堂学习上,教师的提问应该要顾及整体。如果我们在提问的时候,问题都很难,学生很少能思考出来,那么就会直接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问题都很容易,又会让学生觉得思考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因此要注意提问的难易程度。对一些水平略逊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回答较容易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尝试难度较大的问题;对于水平较好的学生要求相对拔高。这样就能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我曾多次讲《祝福》,都是从“我真傻”入手,去深刻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但由于设计的问题难易程度不一,教学效果也就不同。第一次,我是这样来设计提问的:“祥林嫂认为自己真傻,这告诉了我们什么?作者这样写能否揭示主题?”由于问题涉及的面较大,较笼统,学生难以回答清楚。第二次,我改提如下几个问题:“祥林嫂为什么认为自己傻?”“为什么阿毛被狼吃了,祥林嫂就变傻了?”“阿毛不被狼吃掉,她会不会变傻?她的命运会不会好些?”这样提问,化难为易,学生也就乐于思考,从而深化了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认识。教师的提问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分层设计,梯度上升。
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的心理学家将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叫“解答距”。所谓“解答距”,就是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让思维的“轨迹”有一段“距离”。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调配提问题的坡度,为学生增设台阶,使之能拾级而上,直达知识的高峰。
在教《过秦论》时,我根据秦国从崛起到强大,从统一全国到灭亡的发展过程,设计了四个阶梯式提问:1、秦国兴起时实行了何种基本国策,起何作用?2、秦孝公之后的秦国,为何能进一步强大?3、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天下?4、秦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几个问题,由于“解答距”的长短不一,形成了提问的梯度,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随之逐步提高。
四、设置台阶,化大为小。
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我们可以分化瓦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设路标,让学生去探讨。如在引导理解杜甫《登高》一诗时,我向学生提问:“万里悲秋常作客”这句诗有什么作用?学生难以回答。这时我就把这一问题分解,并依次这样提问:诗人在这句诗中透露出什么样的情感?他为何而悲?除了悲秋还悲什么?诗歌哪些诗句在说“悲秋”,哪些诗句在说“悲作客”?综合起来,这句诗在诗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那两个方面?通过分解明确第一信息,引导学生领会思考过程,并最终获得正确的答案。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的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再比如对于文章的主旨一般很难一下子就分析明确,这个时候就需要设置一些小问题将主旨这一大问题具体化,细小化,便不会让学生感到无法下手。在分析《将进酒》这首古代诗歌的主旨时候,我设置了这样三个问题:诗人劝谁饮酒?怎么劝酒?为什么要劝酒?这三个问题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前两个问题为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最后一个问题是前两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这样提问给了学生充分而逐层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充分了解本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大胆假设,具体论证。
有时分析文章要尽可能的拓展思维,大胆假设,然后细心验证其存在合理与否。比如在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时,我这样提问:在刘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会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吗?学生对这一假设问题很感兴趣,一部分有理有据的认为能,原因是焦仲卿是一个重情有义的男子,最后都可以为爱而死,难道不能为爱而活吗?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不能,原因是面对母亲对儿媳的挑剔,他只能长跪告母,当母“棰床大便怒”他只能“府吏默无声,举言谓新妇”,在封建家长制下他对母亲的反抗和对幸福婚姻的追求力量很薄弱,只能是潜意识的,这样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提问方法是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捷径,语文教师一定好握好提问这把利器,找好课堂教学的提问切入点,积极地和学生对话,让学生多感受多体会,使他们的思维朝多个方向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是灯塔,引导着学生,遨游文学的海洋;提问是通途,让学生走向创新,走向高素质的明天。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方法的新思考
山东省安丘市实验中学 都香芝 李 莉
高中语文课堂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养成语言能力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发展思维能力的任务。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是开放性、多样化的课堂,特别强调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如何引导和提问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找点突破,设置障碍。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老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找准点去突破,有意的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问题)。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一般的文章都要些很特殊的句子及字词如总领句、情感句、中心句、过渡句以及文眼、诗眼等,若能关注它们并能很巧妙的设置问题,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讲《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分析文章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的根源时我就引用原文“他辖制了全城整整十五年”来提问:别里科夫为什么能“辖制全城整整十五年”?学生兴趣很高,找了很多别里科夫胆小的表现,又找了很多其他人害怕别里科夫的表现,学生自然得出结论,大家怕的不是别里科夫这个人,而是他代表的沙皇政府。这样对小说的理解就更深刻了。再比如《祝福》一文中,分析祥林嫂的死因时,我就巧妙的运用了原文的一句话“还不是穷死的呀”来设置问题:祥林嫂真的是穷死的吗?学生就围绕这个问题深入的展开讨论和思考,祥林嫂的真正的死因也渐渐的明晰。
二、把握难度,因人而异。
学生的水平有差异,在课堂学习上,教师的提问应该要顾及整体。如果我们在提问的时候,问题都很难,学生很少能思考出来,那么就会直接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问题都很容易,又会让学生觉得思考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因此要注意提问的难易程度。对一些水平略逊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回答较容易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尝试难度较大的问题;对于水平较好的学生要求相对拔高。这样就能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我曾多次讲《祝福》,都是从“我真傻”入手,去深刻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但由于设计的问题难易程度不一,教学效果也就不同。第一次,我是这样来设计提问的:“祥林嫂认为自己真傻,这告诉了我们什么?作者这样写能否揭示主题?”由于问题涉及的面较大,较笼统,学生难以回答清楚。第二次,我改提如下几个问题:“祥林嫂为什么认为自己傻?”“为什么阿毛被狼吃了,祥林嫂就变傻了?”“阿毛不被狼吃掉,她会不会变傻?她的命运会不会好些?”这样提问,化难为易,学生也就乐于思考,从而深化了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认识。教师的提问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分层设计,梯度上升。
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的心理学家将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叫“解答距”。所谓“解答距”,就是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让思维的“轨迹”有一段“距离”。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调配提问题的坡度,为学生增设台阶,使之能拾级而上,直达知识的高峰。
在教《过秦论》时,我根据秦国从崛起到强大,从统一全国到灭亡的发展过程,设计了四个阶梯式提问:1、秦国兴起时实行了何种基本国策,起何作用?2、秦孝公之后的秦国,为何能进一步强大?3、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天下?4、秦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几个问题,由于“解答距”的长短不一,形成了提问的梯度,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随之逐步提高。
四、设置台阶,化大为小。
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我们可以分化瓦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设路标,让学生去探讨。如在引导理解杜甫《登高》一诗时,我向学生提问:“万里悲秋常作客”这句诗有什么作用?学生难以回答。这时我就把这一问题分解,并依次这样提问:诗人在这句诗中透露出什么样的情感?他为何而悲?除了悲秋还悲什么?诗歌哪些诗句在说“悲秋”,哪些诗句在说“悲作客”?综合起来,这句诗在诗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那两个方面?通过分解明确第一信息,引导学生领会思考过程,并最终获得正确的答案。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的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再比如对于文章的主旨一般很难一下子就分析明确,这个时候就需要设置一些小问题将主旨这一大问题具体化,细小化,便不会让学生感到无法下手。在分析《将进酒》这首古代诗歌的主旨时候,我设置了这样三个问题:诗人劝谁饮酒?怎么劝酒?为什么要劝酒?这三个问题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前两个问题为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最后一个问题是前两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这样提问给了学生充分而逐层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充分了解本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大胆假设,具体论证。
有时分析文章要尽可能的拓展思维,大胆假设,然后细心验证其存在合理与否。比如在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时,我这样提问:在刘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会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吗?学生对这一假设问题很感兴趣,一部分有理有据的认为能,原因是焦仲卿是一个重情有义的男子,最后都可以为爱而死,难道不能为爱而活吗?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不能,原因是面对母亲对儿媳的挑剔,他只能长跪告母,当母“棰床大便怒”他只能“府吏默无声,举言谓新妇”,在封建家长制下他对母亲的反抗和对幸福婚姻的追求力量很薄弱,只能是潜意识的,这样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提问方法是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捷径,语文教师一定好握好提问这把利器,找好课堂教学的提问切入点,积极地和学生对话,让学生多感受多体会,使他们的思维朝多个方向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是灯塔,引导着学生,遨游文学的海洋;提问是通途,让学生走向创新,走向高素质的明天。
- 【发布时间】2015/11/26 17:24:05
- 【点击频次】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