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关键词】 ;
【正文】
一、提问要有层次性。
数学知识逻辑联系密切,环环相扣,系统性行强,某一学习环节的障碍,往往造成下一阶段学习的困难。数学学习心理学认为,数学学习并非一个被动的接收过程,而是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必须把握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的结合点,准确定位切入口。所提出的问题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从表面引向深入,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层层深入所学知识的内涵和实质。对于教学上的难点问题,教师应该设法建立问题解决的台阶,帮助学生拾阶而上,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以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这样的提问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与逻辑顺序,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及能力,按照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设计连环问题,尽量不要在提出问题的开始就设立障碍,让学生感到很困难。学生经过这样的问题探究之后就能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与方法,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提问要有创造性和启发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都应具备创造性和启发性,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把学生引进问题的情境当中,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学生学习,发挥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教师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好课堂上要提出的问题,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之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可以适当使用开放性问题,鼓励多种答案或者有的问题要求多种解决的方法,以形成讨论的氛围,促进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问的方式方法。
1、创设情景的问。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悬念法就是用疑团、困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选用悬念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例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前,教师把0.01毫米厚的薄纸演示对折,然后问:“请同学们估计,若对折32次后,将有多厚?”学生有的说:“电线杆那么高”,“五层楼那么高”,……。最后教师指出:“比珠穆郎玛峰还高得多!”,学生不信,教师及时提出:“学了本节课的知识——有理数的乘方,你会很快算出结果的”。这样提问使问题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吸引,学生愿学,自然的引入本堂课的学习。
2、穷追不舍的问。穷追不舍的问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是整堂课的核心部分。此时采用递进式提问,通过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拓宽思路,抓住本质。例如《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一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1)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车轮如果做成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结果会怎样呢?(2)想一想,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上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3)如果是方形呢?(4)要使车轮能平稳地滚动,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应当满足什么关系?这些设问不仅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暗示,而且也给学生流露出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样处理,重新把问题抛给学生,促使他们多重考虑问题,增加思维的深广度。
3、层次分明的问。层次分明的问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把知识方法系统条理化。教师可以把所要复习的内容设计成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例如在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的复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本章中你学过的三角函数有哪些?(2)这些三角函数的值随着角度的变化是如何变化的?(3)请探索一下,这些三角函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你是如何探索的?(4)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得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5)举例说明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6)如何测量一座楼的高度?你能想出几种方法?这样层次分明地提问,归纳出本章的知识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以及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四、提问要注意提问的态度,面向全体。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因人而异,从多角度找到,多侧面去思考,因此,教师的提问要注意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思考,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平均分配给全班的学生,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而且,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即使微不足道,也应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哪怕是回答错误的,也要以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和慈祥的目光予与鼓励,以便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教师不可指责和嘲笑,而要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回答问题后,要用“你答得不错”“你并不比别人差”等语言多鼓励,少指责。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回答甚至争先恐后地回答,以后也就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积极思考老师的提问,教学效果会更好;反之,如果教师表情严肃或冷淡,学生就不能专心思考,更不能畅所欲言。
总之,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很多,有待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探讨、运用,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广西陆川县文昌中学 蓝 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即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精心预设,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数学学习。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呢?那就是抓住“问题”二字。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现在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提问要有层次性。
数学知识逻辑联系密切,环环相扣,系统性行强,某一学习环节的障碍,往往造成下一阶段学习的困难。数学学习心理学认为,数学学习并非一个被动的接收过程,而是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必须把握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的结合点,准确定位切入口。所提出的问题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从表面引向深入,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层层深入所学知识的内涵和实质。对于教学上的难点问题,教师应该设法建立问题解决的台阶,帮助学生拾阶而上,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以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这样的提问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与逻辑顺序,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及能力,按照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设计连环问题,尽量不要在提出问题的开始就设立障碍,让学生感到很困难。学生经过这样的问题探究之后就能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与方法,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提问要有创造性和启发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都应具备创造性和启发性,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把学生引进问题的情境当中,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学生学习,发挥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教师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好课堂上要提出的问题,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之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可以适当使用开放性问题,鼓励多种答案或者有的问题要求多种解决的方法,以形成讨论的氛围,促进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问的方式方法。
1、创设情景的问。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悬念法就是用疑团、困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选用悬念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例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前,教师把0.01毫米厚的薄纸演示对折,然后问:“请同学们估计,若对折32次后,将有多厚?”学生有的说:“电线杆那么高”,“五层楼那么高”,……。最后教师指出:“比珠穆郎玛峰还高得多!”,学生不信,教师及时提出:“学了本节课的知识——有理数的乘方,你会很快算出结果的”。这样提问使问题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吸引,学生愿学,自然的引入本堂课的学习。
2、穷追不舍的问。穷追不舍的问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是整堂课的核心部分。此时采用递进式提问,通过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拓宽思路,抓住本质。例如《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一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1)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车轮如果做成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结果会怎样呢?(2)想一想,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上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3)如果是方形呢?(4)要使车轮能平稳地滚动,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应当满足什么关系?这些设问不仅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暗示,而且也给学生流露出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样处理,重新把问题抛给学生,促使他们多重考虑问题,增加思维的深广度。
3、层次分明的问。层次分明的问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把知识方法系统条理化。教师可以把所要复习的内容设计成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例如在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的复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本章中你学过的三角函数有哪些?(2)这些三角函数的值随着角度的变化是如何变化的?(3)请探索一下,这些三角函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你是如何探索的?(4)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得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5)举例说明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6)如何测量一座楼的高度?你能想出几种方法?这样层次分明地提问,归纳出本章的知识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以及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四、提问要注意提问的态度,面向全体。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因人而异,从多角度找到,多侧面去思考,因此,教师的提问要注意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思考,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平均分配给全班的学生,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而且,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即使微不足道,也应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哪怕是回答错误的,也要以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和慈祥的目光予与鼓励,以便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教师不可指责和嘲笑,而要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回答问题后,要用“你答得不错”“你并不比别人差”等语言多鼓励,少指责。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回答甚至争先恐后地回答,以后也就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积极思考老师的提问,教学效果会更好;反之,如果教师表情严肃或冷淡,学生就不能专心思考,更不能畅所欲言。
总之,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很多,有待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探讨、运用,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 【发布时间】2015/11/26 17:25:57
- 【点击频次】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