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粗浅认识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粗浅认识
湖南省澧县第二中学 刘建武
【摘 要】 课堂的有效教学,其决定因素老师、学生以及课堂氛围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何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便成为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关键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老师的有效教学,课堂活泼气氛的的创设,课后复习的有效性,都对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粗浅认识。
一、要做到课前预习和师生互动策略
做作业的效果和效率怎么样,取决于课堂学习的效果,而课堂学习的效果怎样取决于课前预习。经常预习的学生数学成绩偏高,因为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老师将要讲解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学习和理解,了解自己在什么地方存在疑问,了解新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在合作交流的时候更有针对性,从而把一个被动接受过程转化成一个主动的求知过程,会学习的学生应该是有准备的、有疑问的、有目的的,是注意力“很会”集中的那种人。教师对数学课的预习要求要有明确性、可行性、预习问题要有点拨性、层次性、预习作业要有差异性、反馈性。教师要把学习内容以导学提纲的形式呈现出来,设计的问题难度不宜太大,要深入浅出,体现点拨性,通过点拨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预习任务,收到预期的自学效果,要将预习题与课时教案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将预习题作为教案设计的一部分,通盘考虑预习应达到什么目的,预习要初步解决哪些问题,经验证明:预习过的学生,其疑问更有针对性和适切性,其注意力更集中,能更主动地获取疑问的答案,学习的质量也明显高于别人,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课堂活动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积极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传统的课堂活动中,信息的传输不是双向,只有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没有互动。结果整堂课死气沉沉,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采取策略,实现师生互动。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过程中,尽可能要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然后有意识地进行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通过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对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这样的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要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观念
正确的的观念就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环境的正确反映。人类的行为都是受行为执行者的观念支配的,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结果。在教育领域,教育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教学观念不解决,即使有好的教材,好的教学方法,也无法到达教育成功的彼岸。点此查看商品大图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新教材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这是教师挑战,也是提升教师能力的机遇,我们应认真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做到以下几点: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由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要完成以上目标,教师应由数学课堂的组织管理者变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者;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知识的引导者;由教学任务的完成者变为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和发展者。
三、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
学生的兴趣决定教学的成败,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的操作为主设计教学活动,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可以激起学生主动性,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当然兴趣是后天培养的,教育的过程在兴趣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失的三个基本元素,这可以说已经是不争的共识。课堂上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和教学都是为他们服务的。现代的教学中教师有时为了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缺乏耐心,把学生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也许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地有兴趣去“探究”,而不是完全被动填鸭式的“接受”。
四、要做到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树起信心的风帆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当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教师要不惜言词,大加赞赏,这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奋发学习的激情。然而,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地进行客观评价、指正,使其明确努力的方向也必不可少。可是,课堂上,部分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不论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只要学生发了言,不是说“好极了”,就是说“棒极了,很聪明,你真行......”这样下去,表扬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特别是在这种一味表扬的怂恿下,有些学生会产生思想的惰性,觉得自己“想一点,说一句”就可获得“超值”的嘉奖。成功只有在失败的衬托下才显得更加耀眼光彩,表扬也只有在客观评价指正下才更有价值和张力。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总之,课堂教学依旧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应该十分注重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和优化,强调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客观性,即,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及问题解决的策略,以具有初步的科学意识、科学态度。并且强调课堂教学的人文性、社会性,发展学生的自信心、自制力,培养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着重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心体验,注重知识、智能、情感和行为的整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黄建国主编·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指导.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7
[2]刘引主编.聆听跋涉者的足音—新课改下教师行为研究。海天出版社.2007.7
[3]曹一鸣.中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 【发布时间】2015/11/26 17:27:26
- 【点击频次】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