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作者】 朱丽娟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信息技术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新疆库尔勒市第一中学 朱丽娟

 

  落实“育人为本”教育方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中心,尊重学生的知识需求,更要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促进学生知识与个性和谐发展。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变被动灌输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高昂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枯燥的知识学习变成愉快的知识旅行。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教学体会。
  一、要善于利用学生的不规范作品
  所谓不规范作品就是学生没有按教师的要求制作出来的作品。以往,教师一般会受既定教学目标的束缚,把类似作品定为不合格,并要求学生立即改正。其实,这样的处理方式并不能令学生心服口服,反而可能会使他们在不解、不满和隐隐的内疚中失去回归正题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将会逐渐磨灭学生的个性,降低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兴趣。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不规范作品,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位老师教学主题是“使用WORD中自带的绘图工具来绘制一个矩形鱼缸”。要求学生利用鼠标通过复制与粘贴,组合出一个长方体鱼缸,然后往鱼缸中添加金鱼,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矩形的画法。可是最后检查学生的作品时却发现,个别学生的鱼缸并不是长方体的,而是圆柱体、球状甚至是不规则的形状。显然,这些学生的作品“离题”了,而这位老师不但没有对学生加以责怪,反而表扬了学生,并在班上声明这些同学的作品很特别,让这些同学一一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此一来这些学生被老师的言语所鼓舞,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说自己家里的就是这样的,有的说自己就喜欢这样的鱼缸……听完学生的解释,老师接着提出:请这几位学生在鱼缸旁边画一个盛金鱼饲料的长方体容器,其他学生则画非长方体的其他任何形状的容器,班上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都在积极构思和创作。
  二、给予学生最大的鼓励和信任
  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每位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都有自己独到一面。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学会倾听、理解和欣赏学生,并从他们的认识成果中获得启发。在这一点上,以下这位教师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用欣赏的眼光来处理与学生的人际关系。该教师开展的学习主题是《制作多媒体演示作品》,要求学生用PowerPoint制作2~3页自我介绍的演示文稿,在小组内展示,最后在全班展示各组推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该教师都是以一种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的态度来指导学生的学习的。巡视时发现学生作品的处理有不妥之处,教师总是平和地提示:“你做得不错,但如果这样去试一试,效果可能会更好。”在进行组内作品评价和组间优秀作品评比时,她的引导语是:“大家来看看,这位同学的作品好在哪里?”接下来,就和学生一起,以欣赏的眼光去挖掘每个作品的优点,真诚地肯定作者的成绩。如果某个作品出现了一些启发性的闪光点,他就与全班学生以热烈的掌声对该学生表示赞扬和鼓励;即使学生在操作上有误,也只是以建议的口吻引导学生纠正。在这种平和、友好的气氛下,学生敢于尝试,大胆创新,因为他们知道教师会尊重、欣赏和信任他们。
  三、用恰当的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品的评价作为学生信息技术学业的一种重要手段,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有利的原则进行。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发展特长;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形成动脑思考的习惯;提倡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解决问题,扩展学生的思维。一个好的作品能较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多元测评,比如可以从作品的文字、声音等媒体内容的合理性、创新性及技术的熟练程度、合作的有效性、自我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价,而且学生很容易从感性的方面来评价。在学生作完一个作品或一节课结束时教师要给学生做足够的评价,指出好的方面及不足,尽量以表扬为主。而且评价不应只是在作品完成以后进行,而可以很自然地融合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因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比,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让他们做得更好。教师可以在课前提供一些现成的学生作品,让大家评判什么样的作品是美的、合理的。对学生作品的分析,不仅给出了一个较为形象直观的评价标准,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给他们以启发。一旦产生有创意的作品,教师应及时给予演播来引导学生努力的方向。还可以通过自我评价这种方式来评价,这样更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兴趣。总之教师的评价、批评与表扬,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习成绩较差、动手能力不强、自信心较低的学生,应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逐步树立起学习信心。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使之产生特殊好奇心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学生认知矛盾的常用方法,通过“设疑”将学生引入到待解问题之中,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出现心理的不和谐状态,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块,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提出的问题要小而具体,提出的问题太大,学生往往因为畏惧而失去学习兴趣。如果提出的问题含糊不清或太抽象,学生容易陷入迷茫之中,不知从何开始。问题要突出重点,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应该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针对学生认识模糊、容易疏漏的地方,抓住关键词及制造矛盾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综合的认知结构。提问的问题要把握量力性,要求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可接受性”,把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地提问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树上的果子”。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教法,更要“备好”学生,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情况应了如指掌。这样能使学生通过答问找到成就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 【发布时间】2015/11/26 17:31:44
  • 【点击频次】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