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创新作文评改方式 主动搭乘写作快车

 

【作者】 高彩霞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创新作文评改方式 主动搭乘写作快车

 

陕西省彬县城关中学 高彩霞

 

  近年来,随着高效课堂教学的推进,尽管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可是作文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多数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谈作文则色变,写作文则蹙眉,改作文如登天。
  当前作文评改存在诸多弊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剥夺了学生阅读、鉴赏与评改的权利;只有教师评改,模式单一,学生主体间缺少交流合作,缺乏开放、民主的评改氛围。教师评改作文,精批细改,事倍功半,评语头头是道;学生只关注等级,却很少认真阅读评语,反思作文的得失。作文讲评,教师通报并推荐佳作,评得滔滔不绝,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不能主动参与评价与欣赏,正确认识自己作文的优缺点,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可见,只注重教师评改,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作文教学进入高耗低效的怪圈现象。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的优劣不但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张扬,而且直接决定作文教学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重视作文修改评价,运用多种方式评价,自评与互评结合、教师评与学生评结合。”
  为了打造高效作文课堂,针对教学现状,依据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探索,将作文修改和讲评合二为一,运用“改中评、评中赏”的方式,创设温馨、和谐与民主的氛围,形成师生间交流信息网络,激发学生兴趣,主动搭乘写作快车。具体做法如下:
  1.照镜式:指左邻右舍、读者与作者互换角色,互为“镜子”,交换习作,互相评改,正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赏花式:针对习作中的美文,采用走马观花(浏览习作)——园中采花(组内欣赏)——锦上添花(班内赏评)——塞外赏花(班级交流)的模式进行,可谓是好花共赏 ,使不同学生均有收获。
  3.选美式: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习作的亮点,进行美点寻踪。如标题新、构思巧、语言美、人性美、自然美、意境美,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取长补短,提高写作水平。
  4.猎奇式:指个性化习作,文体创新、选材新颖脱俗、构思别出心裁、结构与众不同。如运用题记、小标题;写日记、小小说、寓言、童话、实验报告等。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学会创新,张扬个性。
  5.品茶式:美文犹如一杯淡淡清香的茗茶,只有反复阅读,才能品出其中的魅力。从词语、修辞手法、句式特点、描写方法等方面,仔细咀嚼、品味与欣赏,获取独特的情感体验,分享写作的乐趣。
  6.采访式:指读者采访美文的作者,从标题设计、选材立意、构思谋篇、语言表达、写作意图等方面,设计采访内容,作者答“记者”问。在对话交流中,学会写作,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7.冒险式:指敢于向美文挑战,寻找美中不足,提出个人独特见解。在“吹毛求疵”的过程中,提高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8.美容式:针对“问题”作文,进行升格。小组内修改字词、语句和标点,班内注重拟题、选材立意、构思谋篇的评改,通过多重评改,为其做“整容手术”,使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9.毛遂自荐式:指学生自愿宣读个人习作,师生共同赏评,指点写作迷津。此法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带上自信搭乘写作快车。
  10.辩论式:针对同题作文对比赏评,鼓励学生发表各自观点。正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辩论中,学会评价作文,明白作文力求选材新、构思巧、立意深、语言美。
  实践证明,采用多重评改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集“作者、读者与评委”于一身 ,参与作文评改,多方位了解习作的优缺点,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在交流合作中评改作文,在评改中学会欣赏,学会反思,实现互补,提高写作能力,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既使优生深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又使中等学生明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更使学困生茅塞顿开,悟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改中评、评中赏”的方式,有助于形成师生间交流信息网络,营造民主、宽松与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既反思上次写作得失,又主动搭乘下次写作“快车”。因此,学生参与评改,它是两次写作实践的桥梁。
  一言以蔽之,教师要扮演促进型、合作型和导演型的多重角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运用“改中评、评中赏”的方式,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会评改,在评改中学会欣赏,在评改中学会写作,品尝写作乐趣,点燃写作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我坚信,只有创新评改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为课堂注入活力,改变高耗低效的尴尬局面,构建民主开放式的课堂,促使作文教学走出低谷。

 

  • 【发布时间】2015/11/26 17:32:20
  • 【点击频次】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