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历史教学中趣味教学的探讨
【关键词】 ;
【正文】
一、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趣味性教学的前提
初中历史教师除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外,学科特点决定了还必须有系统的而不零散的、渊博的而不狭窄的、扎实的而不肤浅的学科知识,而且知识决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不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都必须进行长期的学习、积累。不仅如此,还要及时地了解史学研究的信息动态,站在科研前沿,掌握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更新知识。只有具备了“长流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同时,由于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人文社会学科,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广泛涉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学科知识,拓展知识面,使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和渗透,做到“一专多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熟练地驾驭教材、活化教材,展得开、收得住,居高临下、运用自如,从而唤起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素质的高低、知识面的宽窄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
二、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趣味性教学的有效手段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到低负担、高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构成教学活动的整体。因现代中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故大量的机械的知识及许多问题学生自己能够去解决,教师关键是要加强课前预习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情境创设、引导启发、组织讨论、质疑解难和变式训练等方法的运用,并及时捕捉反馈学生学习信息,真正起到教师“诱”和“导”的作用。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中外历史不同时期阶段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把握基本线索和发展规律,能够从对比中找出共性与个性、原因和结果等。通过学史,得出正确认识,启迪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还必须通过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扬长避短,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抽象、概括等,培养学生多问、善问、好问的习惯,培养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以及运用哲学的基本观点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将历史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学生不重视历史、不喜欢上历史课的现象在许多学校普遍存生。历史课程和教学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严重脱节,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这就要求历史教学紧密联系现实,提供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平台。实际上,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着“活力”的人的世界。但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多地强调知识的传授与考试目标的实现,将教学与生活完全隔离,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展现。教师通常根据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将“过去的史实”硬塞给学生。学生为了应试一时记住了大堆的历史概念、原因、影响等知识,而后却浑然不知历史为何物,为何要学历史,使学生们日益感到课堂上学到的历史知识是“古董”,是脱离实际生活的。针对这一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新课程标准强调:“教育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因此,我认为,教师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角,应当尽可能地进行“二次创作”,将历史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
例如,在学习中国现代史、当代史的内容时,教师就可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又结合历史教材相关内容设计一些来源于生活、社会的案例,如:学习了鸦片战争的“禁烟运动”时,我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体会。就有学生提出,鸦片战争的“禁烟运动”和当前中国的“禁毒大战”,尽管在历史背景、具体措施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但烟、毒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古今相同,禁烟、禁毒的根本目标一致:保护国民身心健康,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使学生体会到“种毒必究、吸毒必戒、贩毒必惩”的必要性。再如,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章的教学中,联系当前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中日关系问题、日本申请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海峡两岸关系问题,在现实问题中追溯历史,在历史问题中认识现实。这样做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历史讲述的并不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历史与现实存在着难以割断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情趣化,激发学生兴趣,体验学习乐趣
众所周知,相同的教学内容,常常会引发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保持和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孔子说过:“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也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欲望。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强调能否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把学生当作装载知识的“容器”,缺乏教学情趣,结果教师讲的口干舌焦,学生听得晕头转向。新课程标准则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历史照片、历史图片、场景、资料等为学生的学习设置各种教学情景,如创设故事情境、媒体情境、表演情境和对话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并引发其深入思考。课堂教学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就要实现由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化,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课堂教学过程充满情趣,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享受欢乐的乐园。
初中历史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手段,达到教学过程的全优化,圆满地完成素质教育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的要求。
初中历史教学中趣味教学的探讨
广西陆川县文昌中学 梁 胜
兴趣是推动人们自觉学习的强大动力,也是成就任何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目前,素质教育已汇成时代的潮流,中学历史学科如何适应时代的需求,如何夯实学科基础,提高学生能力,较好地完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这是摆在初中历史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加强趣味性教学,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角度,阐述初中历史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趣味性教学的前提
初中历史教师除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外,学科特点决定了还必须有系统的而不零散的、渊博的而不狭窄的、扎实的而不肤浅的学科知识,而且知识决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不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都必须进行长期的学习、积累。不仅如此,还要及时地了解史学研究的信息动态,站在科研前沿,掌握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更新知识。只有具备了“长流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同时,由于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人文社会学科,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广泛涉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学科知识,拓展知识面,使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和渗透,做到“一专多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熟练地驾驭教材、活化教材,展得开、收得住,居高临下、运用自如,从而唤起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素质的高低、知识面的宽窄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
二、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趣味性教学的有效手段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到低负担、高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构成教学活动的整体。因现代中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故大量的机械的知识及许多问题学生自己能够去解决,教师关键是要加强课前预习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情境创设、引导启发、组织讨论、质疑解难和变式训练等方法的运用,并及时捕捉反馈学生学习信息,真正起到教师“诱”和“导”的作用。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中外历史不同时期阶段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把握基本线索和发展规律,能够从对比中找出共性与个性、原因和结果等。通过学史,得出正确认识,启迪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还必须通过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扬长避短,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抽象、概括等,培养学生多问、善问、好问的习惯,培养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以及运用哲学的基本观点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将历史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学生不重视历史、不喜欢上历史课的现象在许多学校普遍存生。历史课程和教学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严重脱节,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这就要求历史教学紧密联系现实,提供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平台。实际上,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着“活力”的人的世界。但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多地强调知识的传授与考试目标的实现,将教学与生活完全隔离,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展现。教师通常根据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将“过去的史实”硬塞给学生。学生为了应试一时记住了大堆的历史概念、原因、影响等知识,而后却浑然不知历史为何物,为何要学历史,使学生们日益感到课堂上学到的历史知识是“古董”,是脱离实际生活的。针对这一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新课程标准强调:“教育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因此,我认为,教师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角,应当尽可能地进行“二次创作”,将历史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
例如,在学习中国现代史、当代史的内容时,教师就可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又结合历史教材相关内容设计一些来源于生活、社会的案例,如:学习了鸦片战争的“禁烟运动”时,我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体会。就有学生提出,鸦片战争的“禁烟运动”和当前中国的“禁毒大战”,尽管在历史背景、具体措施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但烟、毒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古今相同,禁烟、禁毒的根本目标一致:保护国民身心健康,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使学生体会到“种毒必究、吸毒必戒、贩毒必惩”的必要性。再如,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章的教学中,联系当前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中日关系问题、日本申请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海峡两岸关系问题,在现实问题中追溯历史,在历史问题中认识现实。这样做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历史讲述的并不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历史与现实存在着难以割断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情趣化,激发学生兴趣,体验学习乐趣
众所周知,相同的教学内容,常常会引发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保持和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孔子说过:“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也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欲望。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强调能否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把学生当作装载知识的“容器”,缺乏教学情趣,结果教师讲的口干舌焦,学生听得晕头转向。新课程标准则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历史照片、历史图片、场景、资料等为学生的学习设置各种教学情景,如创设故事情境、媒体情境、表演情境和对话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并引发其深入思考。课堂教学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就要实现由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化,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课堂教学过程充满情趣,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享受欢乐的乐园。
初中历史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手段,达到教学过程的全优化,圆满地完成素质教育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的要求。
- 【发布时间】2015/11/26 17:39:00
- 【点击频次】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