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有效性
【关键词】 ;
【正文】
一、教师自身要对教科书理解透彻
教师的作用在小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课本的有机结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根本上的影响。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课本,要“在课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课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课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我虽然执教了十余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从而达到对书本的深度理解,先从自身把问题解决,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才能为提高教学的课堂有效性夯实基础。
二、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直接途径。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同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为了能更好的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学的课堂有效性,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从实际出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逐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让其在课堂的四十分钟内集中注意力去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重要。
(二)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
(三)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我们语文老师不要总是“抱”着学生走,生怕学生摔倒了;也不要把课文“嚼”得太烂,尽让学生吃米糊,久而久之消化能力就会逐步退化了。我给自己订了一个教学原则:给自学让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决不独霸课堂教学时间,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具体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的路子是:
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认字、写字。
第二步:读文、思考、分层分段、写大意。
第三步:读文、划重点的字、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出文章中心。
第四步:读文、背好词好句好段至全文,抄写好的句、节、段、创造性讲述课文内容;最后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生活中可写的事情。自学的四个步骤,几十字的自学方法,开学初教给学生,以便学生按法自学。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培养,可以逐步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为以后的初高等教育打下很好的基础,这也是小学基础教育的内涵之所在。
三、创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环境塑造人,环境影响人。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充分思维的必要条件,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时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行探究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保证。教师要避免提出问题后学生无思维时间马上回答的现象;克服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安全受教师控制、学生主动获取、形成、发现知识过程的学习时间被忽视的倾向;改变学生缺乏自我选择学习的机会、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在学习活动中处于被动的状态;还要修改教学时间的机械平均分配,既缺乏灵活性又不利于教学内容安排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连续与完整的刻板程序,从而在学习环境上给予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证。
四、对农村的小学教学来讲,还应该发挥其优势资源
农村的小学有着城市小学无法比拟的优势资源:一、农村学生有着强烈的活动愿望;二、农村学生更加贴近生活与大自然;三、农村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教师只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创造性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这也是农村小学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有效性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博白镇第四小学 庞玮婷
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情况来看,由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身条件和客观条件限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普遍不高,那么如何演绎教学内涵,提升孩子们对语文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性呢?本文通过对十余年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有效性提出一些见解。
一、教师自身要对教科书理解透彻
教师的作用在小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课本的有机结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根本上的影响。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课本,要“在课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课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课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我虽然执教了十余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从而达到对书本的深度理解,先从自身把问题解决,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才能为提高教学的课堂有效性夯实基础。
二、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直接途径。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同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为了能更好的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学的课堂有效性,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从实际出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逐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让其在课堂的四十分钟内集中注意力去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重要。
(二)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
(三)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我们语文老师不要总是“抱”着学生走,生怕学生摔倒了;也不要把课文“嚼”得太烂,尽让学生吃米糊,久而久之消化能力就会逐步退化了。我给自己订了一个教学原则:给自学让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决不独霸课堂教学时间,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具体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的路子是:
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认字、写字。
第二步:读文、思考、分层分段、写大意。
第三步:读文、划重点的字、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出文章中心。
第四步:读文、背好词好句好段至全文,抄写好的句、节、段、创造性讲述课文内容;最后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生活中可写的事情。自学的四个步骤,几十字的自学方法,开学初教给学生,以便学生按法自学。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培养,可以逐步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为以后的初高等教育打下很好的基础,这也是小学基础教育的内涵之所在。
三、创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环境塑造人,环境影响人。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充分思维的必要条件,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时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行探究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保证。教师要避免提出问题后学生无思维时间马上回答的现象;克服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安全受教师控制、学生主动获取、形成、发现知识过程的学习时间被忽视的倾向;改变学生缺乏自我选择学习的机会、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在学习活动中处于被动的状态;还要修改教学时间的机械平均分配,既缺乏灵活性又不利于教学内容安排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连续与完整的刻板程序,从而在学习环境上给予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证。
四、对农村的小学教学来讲,还应该发挥其优势资源
农村的小学有着城市小学无法比拟的优势资源:一、农村学生有着强烈的活动愿望;二、农村学生更加贴近生活与大自然;三、农村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教师只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创造性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这也是农村小学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 【发布时间】2015/12/25 19:08:58
- 【点击频次】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