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掘
【关键词】 ;
【正文】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任何事情,浓厚的兴趣是行动的源泉,是学习的直接动机,没有兴趣,也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可言。另外,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更注重的学生主体地位,更注重培养人的个性教育,更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氛围的创设”。
(一)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由于教学硬件资源的不断完善,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大家都知道,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可以通过优美的图象、动听的音乐和有趣的动画为学生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加强直观形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调动他们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学习,并获取知识。如在高段数学教学中,因媒体的激趣效果更多地在于使学生形象地理解题意。
(二)利用直观教具
儿童的一个重要认知规律是:动作→感知→表象→概念规律。从以上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般特点分析,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他们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是一个由量到质,逐步深化的过程,就目前小学知识而言,总体上是比较概括,抽象的。因此,在学习中利用直观教具能使学生建立起鲜明清晰而又正确的表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对知识的理解。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法。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我发给每位学生一根长80厘米的铁丝,让每位学生用这根铁丝围成各种不同的长方形(没有剩余铁丝),比比看谁围的长方形面积最大?在面积的变化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的兴趣倍增,人人动手、动脑、摆弄、计算、议论……变换思维方式和角度想出许多不同的答案,并悟出了不管长方形的长和宽如何变动,周长是不变的。长和宽越接近,面积也就越大,当长等于宽时,面积是一个(极限)最大。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直观教具来激发学生兴趣,着眼点要立足于教师选择的措施,手段(媒体),只要方法的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一定能得到发展。
二、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发展。所以数学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探索中增长智慧,提高能力。
(一)营造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培养学生情感的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视他们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积极思考,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二)培养成就动机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思维教学,所以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运用激励机制,创设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教学情境,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调动已形成的知识、经验、感受等知识储备,去探究解决新的难点。因此,我们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探究知识的开放式平台,鼓励求异思维,提倡自主探究。与此相应的,更要善于培养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一种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功的动机,成功的体验更能进一步增强兴趣的持续性。两者互为依存,互为加强。”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就是侧面加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个学生的外部条件和自身的内部条件存在着种种差异,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机会显然是不均匀的。因此,教师必须更多地关注那些在学习数学中有各种困难的学生,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获得成功的机会,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三、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练习
数学作业是强化学生学习数学最为有效的首要手段。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并最终形成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途径。练习设计如何尤为重要,更应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既注重数学知识本身的强化,又注重知识的课外延伸,体现个性化的要求
(一)布置生活化的作业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设计题目时应与生活结合,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不会成为艰苦的负担。例如:用15米长的材料设计一个不同形状的花坛,可以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并要求回答设计的理由(从占地面积、美观等方面)。又如结合我校开展的美术比赛,要求学生设计购买奖品的最佳方案,有16幅画获一等奖,26幅画获二等奖,40幅画获三等奖,学校准备1500元钱购买奖品。钢笔原价每支25元,每10支售价八五折;科学幻想小说每本原价30元,九折;文具盒每只12元,九五折。
通过这类题目的练习,进一步强化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在讨论时不求答案统一,只求理由充足,让学生感悟成功,感受数学生活化的魅力,从而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布置实践性较强的开放性作业
通过学习数学课本知识,让学生完成一些实践性数学题来培养兴趣,让学生有自己选择的空间,以发掘学生个人的积极性,打破传统练习静态、封闭,重复的弊端,如我就曾布置测量地板面积,家具体积的作业。在教“平均数问题”时,组织学生分组在课堂上就本组同学的身高体重,开展调查实践活动,然后求平均值,(例如有一个小组经过调查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他们组四个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8厘米,还有一位同学的身高是152厘米,求这个组的平均身高。)。这样有意识地激发他们对“平均数”的探求意识,揭示;总数÷总份数﹦平均数的规律。因而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掘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东平镇火甲村小学 王日连
一、启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内驱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任何事情,浓厚的兴趣是行动的源泉,是学习的直接动机,没有兴趣,也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可言。另外,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更注重的学生主体地位,更注重培养人的个性教育,更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氛围的创设”。
(一)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由于教学硬件资源的不断完善,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大家都知道,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可以通过优美的图象、动听的音乐和有趣的动画为学生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加强直观形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调动他们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学习,并获取知识。如在高段数学教学中,因媒体的激趣效果更多地在于使学生形象地理解题意。
(二)利用直观教具
儿童的一个重要认知规律是:动作→感知→表象→概念规律。从以上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般特点分析,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他们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是一个由量到质,逐步深化的过程,就目前小学知识而言,总体上是比较概括,抽象的。因此,在学习中利用直观教具能使学生建立起鲜明清晰而又正确的表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对知识的理解。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法。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我发给每位学生一根长80厘米的铁丝,让每位学生用这根铁丝围成各种不同的长方形(没有剩余铁丝),比比看谁围的长方形面积最大?在面积的变化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的兴趣倍增,人人动手、动脑、摆弄、计算、议论……变换思维方式和角度想出许多不同的答案,并悟出了不管长方形的长和宽如何变动,周长是不变的。长和宽越接近,面积也就越大,当长等于宽时,面积是一个(极限)最大。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直观教具来激发学生兴趣,着眼点要立足于教师选择的措施,手段(媒体),只要方法的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一定能得到发展。
二、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发展。所以数学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探索中增长智慧,提高能力。
(一)营造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培养学生情感的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视他们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积极思考,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二)培养成就动机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思维教学,所以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运用激励机制,创设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教学情境,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调动已形成的知识、经验、感受等知识储备,去探究解决新的难点。因此,我们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探究知识的开放式平台,鼓励求异思维,提倡自主探究。与此相应的,更要善于培养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一种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功的动机,成功的体验更能进一步增强兴趣的持续性。两者互为依存,互为加强。”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就是侧面加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个学生的外部条件和自身的内部条件存在着种种差异,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机会显然是不均匀的。因此,教师必须更多地关注那些在学习数学中有各种困难的学生,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获得成功的机会,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三、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练习
数学作业是强化学生学习数学最为有效的首要手段。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并最终形成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途径。练习设计如何尤为重要,更应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既注重数学知识本身的强化,又注重知识的课外延伸,体现个性化的要求
(一)布置生活化的作业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设计题目时应与生活结合,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不会成为艰苦的负担。例如:用15米长的材料设计一个不同形状的花坛,可以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并要求回答设计的理由(从占地面积、美观等方面)。又如结合我校开展的美术比赛,要求学生设计购买奖品的最佳方案,有16幅画获一等奖,26幅画获二等奖,40幅画获三等奖,学校准备1500元钱购买奖品。钢笔原价每支25元,每10支售价八五折;科学幻想小说每本原价30元,九折;文具盒每只12元,九五折。
通过这类题目的练习,进一步强化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在讨论时不求答案统一,只求理由充足,让学生感悟成功,感受数学生活化的魅力,从而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布置实践性较强的开放性作业
通过学习数学课本知识,让学生完成一些实践性数学题来培养兴趣,让学生有自己选择的空间,以发掘学生个人的积极性,打破传统练习静态、封闭,重复的弊端,如我就曾布置测量地板面积,家具体积的作业。在教“平均数问题”时,组织学生分组在课堂上就本组同学的身高体重,开展调查实践活动,然后求平均值,(例如有一个小组经过调查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他们组四个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8厘米,还有一位同学的身高是152厘米,求这个组的平均身高。)。这样有意识地激发他们对“平均数”的探求意识,揭示;总数÷总份数﹦平均数的规律。因而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
- 【发布时间】2015/12/25 19:10:05
- 【点击频次】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