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把握朗读训练方法 焕发小学生学习激情

 

【作者】 潘新才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把握朗读训练方法 焕发小学生学习激情

 

贵州省独山县基长镇江寨小学 潘新才

 

  阅读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经常采用的方法,是一个最基本的教学环节。语文教学中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把握好读的时机和方式,要在指导上下功夫,才能读有实效。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阅读教学首先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阅读过程中充分理解文本信息,发表自己见解,形成阅读能力。根据我多年从事小学语文的教学经验,认为在中高年级朗读训练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把握时机,营造浓烈朗读氛围
  朗读是要求学生把语句读通顺、读正确,生字词让学生反复读,目的在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讲读课文过程中,特别是重点段落要引导学生朗读。如讲授老舍先生的《林海》第三段时,这一段写出了大兴安岭的林多及色彩、只有让学生读,才能体味出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和作者朴实的语言特色。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有它一定的道理。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教学的主体是读。因此,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心不到,则情无共鸣。在不断的练习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智慧的生长。
  二、把握朗读形式,选择朗读方法
  读对学生理解课文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我一般采用自由读、分角色朗读等。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朗读,都力求让学生在朗读的实践中提高朗读的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例如学习《一夜的工作》时,我让学生默读2—6自然段,要求用“——”划出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圈划重点字词,在书旁空白处写出你的体会,并练习感情地朗读。这样让学生在阅读圈划字词、写点评,旨在教给学生边读边悟的读书方法,随时记下思维灵感的火花。然后,给学生充分读书、感悟、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的时间,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灵感,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组交流,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谈体会、细分析、感情读。不仅体会作者对周总理的真情实感,而且掌握文中表达的情感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样,把教师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上,使学生学得自在,学得轻松。
  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
  三、把握读的分寸,激发朗读热情
  学生主动发展的火把,需要教师点燃。课上要激发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感知,主动质疑,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主动的核心是创造,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创设语言文字训练的创造情境,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提倡学生发表异见,独见,创见,品尝创造的乐趣。
  朗读可以从两方面人手:一是读的数量,不能平均用力,应视其文章的内容和学生掌握的情况而定,不能读得太多,也不能读得太少。在文章的精彩之处让学生多读,以致熟读成诵。二是读的质量,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写人记事的文章,要注童文章的内容和描写的人物,阅读时要读出人物的特色,读出这类文章的情感和韵味,才能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课文的思想感情的体会用传声表情的方式读出来。最后,在阅读时还要尽可能把自己的感情读出来,把感觉融人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让自己以文中主人公的角度去体味,读曲韵味,人情入景,这就是教材中通常要求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
  总之,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不论是讲读课文,还是阅涣课文,只要把握好朗读这一环节,就能充分有效地焕发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其义自见:的真正效果。

 

  • 【发布时间】2015/12/25 19:10:56
  • 【点击频次】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