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作者】 姜 丽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新疆精河县大河沿子镇第一小学 姜 丽

 

  【摘 要】 “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力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 想象力;创造意识;创新能力

  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力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这正如阿基米德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撑起来!”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则是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
  一、课前热身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因此,我经常利用上课之前的两三分钟让学生做些热身运动,活跃气氛,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记得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波浪线,问学生:“看到这条波浪线,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谓是多种多样、应有尽有:喷香的拉条子、香脆的馓子、可口的方便面、起伏的高山、爬动的虫子、衣服上的拉链……真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是这么的丰富。
  二、立足文本,在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双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理解意境。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画面越清晰,形象越具体,对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越深,在想象训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随之产生、发展。
  1、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哲学家康德认为:“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世界。”汉字中表意字不少,了解字义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二年级识字课《在家里》:学习“沙”字时,我启发学生这样记忆:“沙漠里水少。”通过一个阶段的示范,学生便能举一反三了。如:学“甜”,学生能联想到“舌头舔着甘蔗真甜”;学“梦”字,能想象到“树林底下晚上好做梦”……这种根据汉字特点合理联想的方法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字义,又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2、在词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二年级识字课《四个太阳》,我让同学们朗读全文词串金黄、成熟、香味、暖和、春天、红色……,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与这些词相关联的事物。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读完后,我问他们:“读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让人惊喜的是,每个孩子都能滔滔不绝地说。有的说,他仿佛在一个夏天,躲在树下听着知了唱歌、闻着花的香味,美美地睡着觉。有的说,自己躲在家里,看着窗外下着大雪、刮着大风、打着雷,可是家里很温暖。有的说,在秋天新疆的瓜果都成熟了,集市上一片金黄……这样,孩子们的想象力在朗读中,在教师的点拨下,将在词串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3、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静夜思》一诗的教学,我借助课件指导学生反复吟咏,边读边想象诗人离开家乡,看到窗外微弱的月光想象和亲人快乐生活的情景,通过影象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震撼,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最后发出由衷的赞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课后练笔,描写离开家乡的情景就不困难了。又如《泊船瓜洲》一诗,我引导学生抓住“绿”字,想象春姑娘有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绿装,让学生仿佛进入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此再三诵读,就不难体会诗人对江南春景的喜爱了。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思乡。
  三、延伸文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想象是发明的雏形。”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或延伸故事情节,或补充课文内容,从而加速他们的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的转化。
  1、培养孩子对课文的结尾展开合理想象
  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没有把事情的结果明确写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这就是课文结尾的空白。例如,教学《凡卡》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凡卡满怀希望把信寄出后,做了一个美梦。是什么美梦?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呢?要是凡卡不写错地址,爷爷收到信后将会怎样?又如《穷人》一文,文章结尾写渔夫叫桑娜快去抱回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妻子桑娜却坐在那儿一动不动,这是为什么?当桑娜告诉他孩子已经抱回来时,他会有什么表情?会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渔夫一家今后的日子将怎么过?孩子们的积极性都特别高,纷纷拿出本子开始展开无限的想象。
  2、在说话、写话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作的原始动力,思维是由想象培养创新的再创过程,发展学生的想象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应不拘形式,随时点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有想象力得到了拓展,学生才能开阔思维的空间,使思维的方式更加灵活,才能突破现有单向思维的定势,才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才会寻求问题的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达到创新的目的。在一次看图写话练习时,画面上是青蛙、池塘、荷叶,许多孩子都写了青蛙捉害虫等,唯独有个孩子写道:“青蛙妈妈要生孩子了,青蛙爸爸在一旁焦急地等待着。”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话!那是孩子的独特想象,充满亲情、温馨和童真。
  想象是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尤其是我们的双语教学课堂,我们的孩子受到地域、语言的限制,而想象力的培养不仅能提高孩子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是在我们双语教师的指导下,孩子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有趣的汉字了解更多在新疆看不到的,想不到的新鲜事物。对更美好的生活充满了向往。所以语文课堂教学,想象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出现在书本上,而应落实到教学的点滴生活细节中,让小学生重新拥有缺失的想象力。

 

  • 【发布时间】2015/12/25 19:11:09
  • 【点击频次】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