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数学课堂中彰显生命的意义
在数学课堂中彰显生命的意义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实验小学 张 华
【摘 要】 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教育者的责任,让受教育者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命教育
倡导“返璞归真”的安德鲁斯说:“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是积极行动的枢纽。”它提示我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帮助我们分清需要,了解自己的思想与信念,学会尊重生命,削减意志与生命的对抗。让我们懂得保护生命,珍爱生命,相信生命并敬畏生命。保护生命不仅仅体现在意识与情感上的珍惜生命,更重要的是在实际行动中能够积极爱护生命,不伤害生命,尽可能地满足生命的存在与安全需要。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成长性、自由性、探究性、完整性,充满对生命的关爱,焕发生命的活力,闪耀生命的光彩,让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还是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气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实现由枯燥乏味的“知识课堂”向充满生机的“生命课堂”的转变?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把“生命教育”自然的融进数学教学之中。
一、让学生感受“生命之美”
数学是潜在美很强的学科,隐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数学的美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数学美是一种理性的美、抽象的美。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捕捉和挖掘数学中的美,让学生感受、体验以至探索数学美,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创造数学美搭建桥梁。
如在教学“图形与变换”时,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花、枫叶、蜘蛛、鲸鱼、螃蟹、蝴蝶、脸谱、中国结、建筑物等一些具有对称特点的图片,配上柔美的轻音乐,让学生感受这一幅幅图案,是那么的美,那么的和谐。然后和学生一起认识对称性对于人,不仅仅是外在的美,也是健康和生存的需要:如果只有一只眼睛,人的视野不仅变小、对于目标的距离判断也不精确,而且对物体的立体形状的认知会发生扭曲。如果一只耳朵失聪,对于声源的定位就会不准确。左右手脚的对称,才能行动便利,配合默契。借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生命才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美与珍贵,感受到生命活动是如此的精彩,如此的美好。学生在感受生命之美,欣赏生命之美的同时学习情绪高涨,探索欲望增强。生命教育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强大的动力。
二、让学生懂得“感恩之美”
教会学生感恩,是生命价值的重要体现,是生命得以完善的重要途径。有了生命,我们才有可能拥有一切;心存感恩,才能感知生活施予我们的恩泽,才能感知这个世界充满爱心。感恩是生命的基本属性之一。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树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理念,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把感恩教育融入于课堂教学中,如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祖冲之的圆周率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数学。做出家庭年收入变化的条形图;让学生抽样调查统计知道父母生日的总数占所调查学生总数的百分比和父母知道孩子生日总数占调查总数的百分比;调查所在班级纯粹花在父母自己身上的支出与纯粹花在孩子身上的支出统计图;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查统计,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所学的相关数学知识,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学会感恩。生活中拥有感恩的心,才会使你拥有更多的幸福。
生命教育是人生的终身教育。数学教学内容是一个广泛的领域,数学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融入“生命教育”更是一个洋溢着生命活力的过程,教学中把关爱生命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只有当数学课堂同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相联系、相沟通,同学生的生命发展相联系,才能使数学知识真正呈现灵动的生命状态,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的和谐,学生的学习才会真正的快乐。
总之,“生命教育”有利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有利于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只有通过“生命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珍爱生命、、享受生活,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数学学科乃至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和社会使命。
- 【发布时间】2015/12/25 19:34:37
- 【点击频次】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