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基于微信应用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研究
基于微信应用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研究
厦门市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 王莉莉
【摘 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微信已经成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借助微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通过微信公众号影响和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运用班级微信群来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研圈,进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的教学研讨,让微信成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平台。
【关键词】 微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2015年2月3日??家长帮联合艾瑞发布《2015年中国家庭教育消费者图谱》,里面指出:2015年7-18岁中国家长获取教育资讯的渠道中网络媒体渠道占82.8%,其中微信公众帐号占37.4%。由此可见微信对于中国家长的影响力。对于小学来说,小学生年纪较小,还没有形成独立成熟的思想和个性,受家长和老师的影响很大。我们可以借助微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通过微信公众号影响和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运用班级微信圈来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研圈,进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的教学研讨,让微信成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平台。
一、当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局限性
1.心理教育软硬件缺乏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时间不长,很多学校还没有专职的心理教师,一般由语数教师兼任,心理资询室的设施都较为简陋,有的小学甚至没有专门的心理资询室。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个可有可无的学科,重视程度不够。
2.学科化误区
首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传统的学科课程不同,它是通过活动(如游戏),使学生从中体验,获得经验,学会解决自己成长中的问题,而不是单纯的传授心理学知识。有些老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当成一般的学科教学,生搬硬套,运用简单生硬的说教,让学生记笔记,背概念,考名词解释,这样重讲授、轻活动和重知识、轻体验的现象,不仅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一点儿帮助也没有,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解决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要上好心理健康课就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课老师的事,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跟自己无关,一旦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就让心理专任教师处理。这种错误的观念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利的,这样的教育模式就把心理健康教育局限在具体的空间和时间上,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3.心理咨询参与度不高
很多老师、家长、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他们认为心理咨询是有病了才去的,是一种耻辱,会被人看不起,遇到抑郁、焦虑等心理上的问题,不敢去咨询,一般是老师发现学生心理出现问题了,叫学生去咨询,主动参与心理咨询的学生很少。
4.未形成家—校—社区教育体系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多种方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学校应该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但各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虽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存在着各自为战现象,各方面配合不够,没有形成整体合力。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讲授的内容和各学科渗透结合起来,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开展团体辅导,创设良好的学校心理教育环境。另有一些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忽视了家庭的参与和社区的配合,没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二、微信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微信是由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应用软件[1]。微信使用方便快捷,它一出现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了普通人展示自我的平台。随时随地上传照片,无时无刻刷新“朋友圈”,微信已经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据2015腾讯发布的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指出:第一季度末微信已经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使用工具。
1. 虚拟平等性
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因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传统偏见,及小学生心理发展特有的闭锁性,使很多学生不管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还是在心理咨询门诊中,都不愿或不敢暴露自己,所谓“犹抱琵琶半遮面”;有的甚至采取“鸵鸟政策”,讳疾忌医,不敢去咨询或寻求老师的帮助。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更容易让学生把现实中的痛苦表露出来,卸下伪装,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想法,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消除了心理上的负担和压力,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对症下药,从而使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
2.独有的平台化
微信建立起“沟通一社交一平台化”的模式, 开放“公众平台”,给个人和小圈子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信息。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的形式更具多样性,提供定制信息和服务,作为新兴的流媒体平台,公众账号推送送图文、音频、视频更方便,而认证制度又保证了平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申请微信公众号,运用公众号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推广,影响和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3.即时便捷性
微信比起微博、QQ更方便快捷,只要用户在线,可以实时收到好友发送的信息;同时微信支持多人群聊,可以发起群聊,把好友拉入群中,快速建群,群内的好友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倾听别人的意见,也可以方便地把朋友圈及公众号的信息转发到群中。这个功能使我们可以方便地建立班级微信圈,在圈子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宣传,还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圈子,在圈子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研讨和教学研究。
4.私密针对性
微信用户之间传递的信息仅存在于传受双方的移动终端上,只有传受双方才能够看到听到,而其他用户无法从自己的界面获知别人的信息。微信公众号对发布数量有限制,给用户以显著标记,使信息不易沉没;可针对特定用户进行一对一的信息传递,使信息投放更为精准和有效性。还可实现私密的咨询、建议、点评等点对点互动,保护用户隐私。这对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有很大的好处,在保护隐私的基础上,家长及学生更愿意来进行心理咨询及辅导。
5.多元互动性
微信改变了“冷冰冰”的沟通方式,注重个性化,支持互动多元化,不仅可以发送文字、图片(包括表情),还可以发送现场语音、视频,并且支持多人群聊,可以创设良好的语境和氛围,表达真实的语气和心情,互动效果好,不易产生误会,给用户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利用微信的这些功能,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运用可爱的表情,生动的语音和视频等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咨询和辅导。
三、运用微信进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尝试
鉴于微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出“同安第一实验小学”和“阳光小屋”微信公众号,建立班级微信群和微信教研群,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理念,尝试网络环境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1.微信公众号
公众平台:这是微信特有的功能。是针对团体用户推出的一项微信用户订阅服务,用户可以享受到二维码订阅、消息推送、品牌传播等个性化服务。企业、商户和团体可以开通和运营一个公共账号,以广播式或者精确的点对点式的方式进行推广和营销。现有的微信公众帐号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订阅号主要是宣传推广,服务号主要是进行咨询等服务
(1)“同安第一实验小学”微信订阅号
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操作便捷、推送内容丰富、消息推送精准性,有针对性,因为小学生年纪小,爱家长的影响大,要着重针对学生家长来进行公众号的内容设置,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推送学校新闻,心理教育常识等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样才能获得订阅,从而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导权和话语主导权。
我校是个百年老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针对我校的特色,我校先申请了“同安第一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把我校具有的一些特色项目进行整合、分类,分为双溪.记,书香.韵,百年.史这三大部分,在每次的新闻推送中,都有针对性地推送学校重要新闻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识,推荐一些亲子教育的好方法、好书籍、好电影,引导家长更理性地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积极地与孩子沟通。
(2)“阳光小屋”微信服务号
在开通学校微信公众号的基础上,我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还申请开通了“阳光小屋”微信公众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项推广,定期推送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知识;从家长、学生发布的碎片化的微信语言和信息中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情况,发布有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相关的解决办法与途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预见性;开展专项网络心理咨询与辅导,通过学校微信平台进行推广,家长或学生如果有心理健康上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关注公众号,直接就问题答疑解难,及早介入,提供方法,帮助家长化解心结,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关心,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如四年一班有个家长望子成龙,为孩子报了英语、奥数、美术、舞蹈培训班,孩子周末放假整天往返于多个培训班,疲于奔命,根本没时间休息,更不用说玩了,产生了焦虑、厌倦等症状,家长束手无策,向“阳光小屋”微信服务号寻求帮助,面对家长的咨询,“阳光小屋”微信服务号首先提出“孩子参加培训班越多越好吗?”这一问题,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其次针对孩子喜爱画画的情况,指出培养孩子不能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培训班要根据孩子的爱好和特长,过多会让孩子产生厌倦心理,也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利,反倒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建议只让孩子报美术培训班。家长接受了建议,孩子得到了休息,又有了玩耍的时间,焦虑、厌倦等症状很快消失。
2.微信群
(1)班级微信群
微信群功能强大,支持快速建群,多人群聊,支持文本、语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群内的好友可以通过手机,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倾听别人的意见,也可以方便地把朋友圈及公众号的信息转发到群中。微信班级群可以成为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的好帮手,是老师与家长沟通协调的好平台,同时也是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因为老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更为了解,学生出现情绪波动等心理问题时,老师可以直接通过微信与家长联系,通过深入地沟通,解决问题,也可以针对班级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推送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引导家长配合老师,打开学生的心结,让学生健康快乐地发展。
如三年五班有个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父母过于溺爱,要什么给什么,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坏习惯,不懂得怎么与同学相处,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吵架、打架。这是现在家庭教育经常出现的一个误区,针对这个问题,班主任首先在班级微信群里推送“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是好事吗?”等相关的专题,引发家长们的讨论与思考,让家长们明白被过度宠溺的孩子不知道感恩,不会为他人着想,自私自利。父母如果没有原则的满足了他的无理要求,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我是老大”的思想,不懂得让步和宽容,性格骄横,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接着再私下通过个人微信与该学生家长联系,针对学生的具体行为与心理特点与家长进行了深入的沟通,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并进,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慢慢地认识到自己不足之处,学会尊重别人,与同学和平相处。
(2)微信教研群
心理健康教育微信教研群,能提高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微”能力。微信已经成为每个老师的好伙伴,建立“同安一小心理健康教育”微信教研群,利用微信教研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学习,发布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通知,推送专业知识,宣传心理健康理念,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利用微信及时便捷的特性,就某个共性的心理问题进行网络教研,突破了时空限制,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老师心理辅导的能力。
如“心灵晴雨表”专题教研就别出心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老师们学到了很多东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我们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微信教研中叶老师提出了“心灵晴雨表”的方法,她调气地就是把各种天气符号的图片发到微信群中,建议用画天气符号这种直观又生动形象的方式来表达学生的心情,学生心情好就阳光普照,心情不好就阴雨绵绵,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大家纷纷献记献策,王老师建议制作一个“心灵晴雨表”来记录学生每天的情绪变化,以一个月为限来跟踪调查学生的心理变化,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依据。经过大家群策群力,一张具有特色的“心灵晴雨表”成形了(如图),这让大家欢欣鼓舞。“心灵晴雨表”在学生中也受到了欢迎,学生用生动形象的符号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发泄了自己的郁闷、焦虑等一些不好的情绪,也为老师们了解学生的心理提供了很多的材料。
微信已经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理念通过微信这一网络平台得到了更好的推广,“同安第一实验小学”微信订阅号已经有了800多个关注,班级微信群已经成为老师和家长沟通的桥梁,微信教研群为老师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能力提供了好途径。但“阳光小屋”微信服务号使用率还偏低,“同安第一实验小学”微信订阅号还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还要再接再厉,努力改变人们讳疾忌医的想法,渗透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
参考文献:
[1]李冠晨. 我国“微政务”管理问题研究——以政务微博、政务微信为例[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14, 32(3): 36-
[2]微信时代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索 李田伟 李福源 刘 倩《中国电力教育》2014年第20期
[3]基于微信平台的电子化公共服务模式创新研究——以“武汉交警”政务微信为例 王少辉 高业庭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4]上海市政务微信发展报告:现状、趋势与启示 郑磊 王栋 王玥 吕文增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数字治理与移动政府实验室
[5]中关村在线 http://news.zol.com.cn/523/5237369.html
- 【发布时间】2015/12/25 19:36:05
- 【点击频次】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