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幼儿道德教育不容忽视

 

【作者】 瞿 红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幼儿道德教育不容忽视

 

新疆巴州博湖县博湖镇双语幼儿园 瞿 红

 

  幼儿的世界是情绪和情感的世界, 幼儿的启蒙首先是道德情感的启蒙, 幼儿教育要以道德情感教育为核心和基础。《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 幼儿园品行教育主要以道德情感教育为主, 说明道德情感教育在早期教育中的特殊地位。目前的教育现状,导致诸多家长偏向于重视培养孩子的知识、特长等。而忽视了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培养,也忘了“要成才、必须先成人”这一重要的古训。在幼儿园的孩子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自私、狭隘、霸道,不容人、不讲道理,缺乏或者没有爱心,不知道也不懂得关心他人的现象存在,因此很是令人担忧。目前儿童, 特别是独生子女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出现了不少问题儿童, 而道德是个人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 怎样对幼儿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幼儿道德教育内涵
  认识这一问题之前,必须强调幼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这不仅是因为后者是前者的逻辑前提,而且没有对这一必要性的科学认识或者根本上认为幼儿德育没有必要,那么在思想上就不会有幼儿德育应有的地位,从而实践上也就不会有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德育也就是人完整道德教育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幼儿时期是个很特殊的时期,这一点从心理学研究即可证明。对道德教育来说,这也是个很重要的时期。幼儿时期心灵纯净,各种思想观点还没有形成,不论受到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还是不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都会在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正因如此,自古以来就不乏仁人志士尤其是教育家十分重视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然而,对历史的批判和继承正是现代德育重建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德育现代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德育给予现代德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其思想内容和方式方法方面的影响非常深远,至今在部分教育者的观念里还余迹犹存。比如,以讲究”使为则为,使止则止”(《颜氏家训·教子》)为核心特征的重命令轻理喻、重权威轻个性、重控制轻选择、重规训轻德性、重服从轻体验等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家庭和幼儿教育里还大量存在,道德教育内容有教(习俗教化)无德(道德)现象仍较普遍等。应该说,这些都与德育现代化发展方向不相一致。现代社会已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凭借现代科技的强力推进,正大步朝向现代化,而社会现代化必然要求人的现代化,道德教育在帮助人完成现代化并进而促进社会现代化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道德教育本身要尽快完成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现代性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道德教育同其它各级各类道德教育一样,增强自身现代性是当前的首要使命,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更具有基础性作用。
  中华民族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根深蒂固的优良文化传统依然是道德教育,重视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主要目的和行为方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道德即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的基本问题是利益问题,即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在我国古代,所谓“德”就是对他人有利,这样才称得上是有道德。不仅在我国古代要求是如此,当代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传承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与当代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作用于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把他们也培育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幼儿道德教育要善于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与成人是两个不同范畴的群体,两者在心理上差异是很大的,只有真正认识这些事实,才能对幼儿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达到预期目标。幼儿的心理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①活泼好动:②好奇好问:③认识具体形象:④模仿性强:⑤无意性大:针对幼儿以上的心理特征,就不能长时间地让幼儿单纯而枯燥地进行活动。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该热情地、耐心地给予解答。在教育幼儿时,要注意将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生动的东西〔比如概念和道理〕,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要让幼儿多模仿文明的语言和优良的行为。加强对幼儿文明语言和优良行为教育十分必要,要经常组织幼儿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应尽量考虑幼儿兴趣,要有必要地对其进行教育,才能收到良好成效。
  三、以传统的孝道教育为主线,加强幼儿的道德意识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孝的教育,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认为“百善孝为先”。《孝经》中有“孝者德之本”之语,是说孝敬父母是一切社会道德的根本。所谓孝梯,是指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孔子认为孝梯是根本的道德规范,“为仁之本”,孔子把“敬”作为孝的主要内容,即尊敬父母是很重要的,看的比养还重要,只有把尊敬和供养想结合的行为,才能称之为孝。孔子的“孝”还要求子女在做人行事上严格要求自己,品德高尚,这样父母才能对子女放心。子女之所以要孝敬父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应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辛苦养大儿女,最希望的也是儿女能知恩图报,善待父母。故常说:“人之行,莫大于孝”,这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墨子认为孝,就是利亲也,为人子必孝,把父母的事要作为自己分内的事而又有能力为父母谋利益,这是墨子对君子提出的孝的要求。《孝经》中认为孝有五等之孝,庶民之孝则是“谨慎节用,以养父母”,要求敬养父母。北魏孝文帝时主张孝治,通过奖用孝梯,推动人们崇敬践行孝道,要敬老并严惩不孝。因此汉以孝而治天下。中国传统文化是重视伦理道德的文化,也以孝梯教育为家庭和学校的主要教育。对于当代的未成年人,加强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从传统的孝教育出发从小培养青年的孝心,要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做一个有孝、知恩、有义的青年人。未成年人现在进行孝教育,从身边的家人做起,孝敬父母,才能让其渐渐学会照顾他人,关心别人,学会以感恩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物,最终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四、通过修身律己强调幼儿的道德教育
  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重视个体的自我教育,把自身的道德修养即“修身”看作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修养即提高觉悟,培养高尚的品德。孔子把修养认为是君子治学为人的一个主要的条件,在《礼记·中庸》说:“修身则道立”,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就不可以不修身。主体道德修养的提高,就要学习前人的道德知识和道德经验,并做到自省。所谓自省就是“主体就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省察,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修正自己的不足和过错,不断增进自己的道德修养。”孔子的弟子曾子就说“吾日要三省吾身”。孔子还提出修身的另一个方法就是要“克己复礼”,就是以一定的道德规范、道德标准克制和约束自己,做到严于律己,实现治理、建设国家、安定天下的目的。孟子说:“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学习和修养的过程首先要从简单做起,从自身做起,渐渐影响国家和社会。中国明代的教育家王守仁提出了“致良知”的道德修养理论,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说:“致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物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体之正。用格物去唤醒人们心中的天性良知,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礼仪规范。当前社会中未成年人出现很多不道德的行为和感恩意识的淡忘,如见利忘义,不知感谢,说明当下的未成年人远没有做到严格的自我教育和道德修养,缺乏自我控制和制约。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能够吸取古代道德教育的修身律己思想,才能懂得感恩于现存的一切事物,实现为君子,为家,为国,为天下。

 

  • 【发布时间】2015/12/25 19:43:33
  • 【点击频次】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