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幼儿教育的关键

 

【作者】 仲 彬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幼儿教育的关键

 

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双语幼儿园 仲 彬

 

  幼儿教育的任务,从根本上说,是做好启蒙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一、幼儿良好习惯的界定
  习惯所包含的内容范围甚广,一般有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语言习惯、社交习惯等等。对于幼儿来说,这些习惯在某种意义上都可归结为学习习惯。学习不能仅仅理解为学习知识、技能、发展智力等智育方面的活动,诸如品德、劳动等等也都在学习之列。
  许多著名的教育家把教育归结为习惯的养成。幼儿期是一生的启蒙阶段,仅仅将知识、技能、品德作为教育的任务,是不够现实的。由于智力的开发,品德的培养,性格的形成都受到个体习惯的影响,我们必须将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关键。
  二、习惯养成的发展效应与社会效应
  (一)良好的习惯直接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安定与进步
  1、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的角度来看
  首先,良好的习惯本身就是个体全面素质的几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是属于高层次的素质。个体德、智、体、美、劳等全面素质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其相应的习惯。如: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道德行为为标志的,而行为是有层次之分的,“要我这样做”属不自觉的行为;“我要做”代表自觉的行为;而当“我要做”内化为需要,巩固下来成为自动的自觉行为方式和倾向,就是一种道德行为的习惯,这才是品德素质中的最高层次。
  其次,良好的习惯能有效的促进个体的成功与成才。
  许多名人的造诣与他们的良好习惯密不可分。孔子的博学与他的“每事问”习惯、还有鲁迅的“随便翻翻”习惯、孙中山的“天天读书”习惯、毛泽东的“多思”习惯等等,都是极有说明力的典范。
  2、从社会的安定与进步的角度来看
  一个社会的公民是否有良好的习惯,关系到社会文明进步、安定团结的程度。如:善于待人接物的习惯,、遵纪守法的习惯,善于谦让、宽容、自我控制的习惯,无疑可以形成一种团结、文明的社会风尚,减少甚至消除许多影响社会不安定不文明的消极因素。此外,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善于思考,讲求效率等一旦养成习惯,全社会就会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人们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促进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
  (二)不良习惯阻碍个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习惯的效应具有两重性,不良习惯对个人、对社会都有多方面的消极作用。一个生活无序、东西随便乱放、学习缺乏计划性的人,不仅影响学习、工作效率,还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三、幼儿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在幼儿教育中有着特别的重要性,这是因为:
  (一)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既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年龄,又是沾染不良习惯的危险期。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习惯,便会错失良好,养成不良习惯。在幼儿期,最重要的养成生活习惯和语言习惯
  (二)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幼儿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
  一方面当前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习惯。例如:东西乱堆乱放,不想要的东西随手乱扔,稍不顺意就大发脾气等。概括地说,主要是生活处理能力差。另一方面,幼儿教师和家长,特别是家长,对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及时纠正其不良习惯的认识不足。不少家长都注重对子女的智力投资,把着眼点放在知识、智力的培养方面,请家庭教师教琴、教外语等,而对于比学到的某些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的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观察思维习惯、品德行为习惯却未给予高度的认识,造成“抓了芝麻丢西瓜”的现象。
  (三)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定的障碍与难度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既是容易的事,又是艰难的事。一个孩子,由于单纯的需要提醒才可完成的动作发展为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自动化动作,本身就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对矛盾中:
  1、教育措施的即时性与习惯养成的长期性的矛盾
  教育措施的即时性表现在:人们对孩子的某个行为往往会作出及时的反应,对于偶尔出现的不良行为也都能适时而有力地纠正过来。这种即时性的教育措施,只是产生了暂时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并没有真正地从动机、意志出发去使孩子理解为什么大人要制止他的那种行为。如大人没有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为什么不行”,当类似刺激再次出现时,难免又会重犯,这同习惯形成的长期反复性形成矛盾。
  2、幼儿园正规教育影响与家庭、社会现实教育影响的矛盾
  我国幼儿园一贯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摆在重要位置。并确定了各年龄班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目标。通过一系列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保证教育的正面性和有效性。然而孩子最亲密的人是父母及家庭成员。可以说,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反映着家长的素质和教养程度。而家庭里表现出来的教养观、价值观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社会影响的应答。当前,许多家长,受社会的影响,对“培养孩子的能力、竞争力”产生片面理解,错误地鼓励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3、家长过高的期望值与幼儿社会化实际水平的矛盾
  父母对未来的高期望焦虑使他们在孩子生活上、学习上不惜投下巨资,孩子起床父母帮他穿衣穿鞋;孩子学习,父母陪坐……然而许多“独苗”在父母的良苦用心之中不是锐气大增,而是更加“无能”。由于缺乏自我锻炼,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被父母包办了,时间一长,孩子就丧失了行为的动机与需要,还谈何良好习惯的养成呢?过渡的爱,过高的期望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主观能动性,极易形成逆反心理,这是进行教育的巨大障碍。
  综上所述,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既重要又艰巨,它在幼儿教育中有特殊的重要性、紧迫性,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 【发布时间】2016/1/9 22:38:17
  • 【点击频次】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