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论生物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 李文艳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论生物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第三高级中学 李文艳

 

  【摘 要】 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点在于高度重视人的发展。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必须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依托,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而建立的相对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请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勾勒出教学实践作的基本蓝图,成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探究性学习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课堂教学,所谓生物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主动探究的教学状态,引领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到生物知识的建构中去。以下是笔者初步构建的一些生物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知识发现型
  知识发现型教学模式,就是加强生物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现的过程,主动参与知识建构,自主分析形成结论。由于结论是自主探究生成的,因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显得深刻而透彻,同时也为知识转化为能力作了一个坚实的铺垫。这的一般程序为:呈现已知的相关教学内容——学生收集信息——自主分析——归纳推理——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学生是学生体验了结论生成的原始思维过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丰富的内涵,开放教学内容,开发信息通道,点拨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
  例如:学习高中生物“氨基酸”的内容时,教师可设计如下教学流程:(1)给出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的分子结构篇式;(2)要求学生找出这些氨基酸中存在的相同基因;(3)找出这些氨基酸结构的相同部分;(4)写出结构通式;(5)得出氨基酸分子结构篇式特征是“有一个氨苦和一个羧基,且连在同一碳原子上”的初步结论;(6)进一步分析谷氨酸和精氨酸的分子结构发现;谷氯酸有两个羧基,精氨酸有三个氨基;(7)修正上述结构特征,得出最后结论:“每个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连在同一碳原子上。”学生参与了“氨基酸”概念的概括、抽象过程,即参与了知识的建构过程。因而,对此概念的理解就较为深刻。
  二、问题讨论型
  问题讨论型教学模式,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载体来组织教学,在问题讨论及解决过程中实施学生的主动探究。这种教学模式的一般和序是:依据教学进程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多个结论。让学生在多轮问题的讨论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问题哪里来?问题由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因此,实施“问题讨论型”教学,关键在于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内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做好多方面的引导。第一是营造平等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第二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勤于提出问题;第三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概括起来说,即让学生有提问的胆量,有提问的习惯,有提问的技巧。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产生问题,生物学领域有许多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像“基因工程”、“艾滋病”、“试管婴儿”、“克隆技术”等。学生初次接触克隆羊多莉的报道,很容易产生诸如“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克隆人?”“不能克隆其它动物?”、“克隆技术有何用途?”等问题,以这些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有助于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摄取新信息的能力,如“发现矛盾”。出问题,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因此,“黄豆种子在萌发成黄豆芽的过程中,有机物减少了。”关于这一说法,有的同学却发现了其中的矛盾,即“有机物减少了,而黄豆芽的重量为什么不增加了呢?”讨论这一问题,就可以知晓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水量多于机物的分解量,因此,其重量反而增加了。借助问题的讨论,不仅化解了矛盾,而且增长了实践知识;如:“追根溯源”出问题,生物教学中,分析色盲基因的传递规律,是男传女,女传男,即色盲男性的色盲基因一般由其母亲传来,其母亲的色盲基因又由她的父亲传来,如此向前追溯,学生就有“这个家庭的色盲基因最初是从哪里来的?”问题,讨论这个问题,学生能快速切入基因突变的知识:如“纵横比较”出问题,神经调节中讲到“反射”时,经常举“手接触到火会不由自主缩回”的例子,“缩手反射”是一种对火的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那么它是否属于“应激性”呢?将近概念的比较,可以产生这个问题,讨论这一问题,就能加深对“反射”与“应激”异同点的理解。当然,实际教学中,教师诱导的不仅仅是一个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激发的是一组环环相扣的问题,新知识的结构,就在问题讨论中进行。
  三、实验探索
  生物学是基于实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因此,实验探索是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究状态的有效手段。借助实验可以解决未知的问题,形成相关的概念和原理。这种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是:依据教学进程——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学生在设计实验、参与操作、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始终身处其中,主动探究,主动建构知识。实验探索型教学模式,可以有两种形态:一是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或教师演示,或学操作,师生共同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得出结论。如学习“酶的特征”进,通过“比较氧化氢酶和催化效率”实验,引出酶的高效性,通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实验,导出酶的专一性再如通过“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可以推出细胞渗透吸水、失水的条件。二是学生设计实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设计实验,预期实验结果,最终得出结论。例如:要测定某一种植物的细胞尝试,可设计一个实验,具体步骤是:(1)配制具有一定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2)制作同一部位的植物临时装片若干;(3)加入相应的溶液;(4)逐个镜检,观察其是否发生质壁分离。分析预期的实验结果,得出“该植物的细胞液浓度介于使植物细胞发生和未发生质壁分离的两组蔗糖的尝试之间”的结论。
  总之,探究型教学模式营造的主动探究学状态,必将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 【发布时间】2016/1/9 22:47:17
  • 【点击频次】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