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议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刘桂花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议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青海省同德县城关民族九年一贯制学校 刘桂花

  【摘 要】 初中语文是非常活跃的,是充满灵性的可感可知的丰富载体。走入语文,我们可以像小鸟一样飞翔、白云一样悠悠,杨柳一样依依、雪花一样纷飞。一粒泥土,一块岩石,一叶青草,无不能以语文的形象存在。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思考

  既然语文是那么的形象感人,语文的教与学就能做到有形可触、有情可感、有言可发,那是一方充满灵性的天堂,岂能让它沉寂?那么,怎样学习语文,也成为当今走进语文新课程的要义。就像时代潮流的大变化一样,或许,我们要少一些传统,多一些鲜活的血液;少一些大包大揽,多一些自主;少一些固定的模式,多一些处女地的开发;少一些机械的理解,多一些性情的飞扬。这样,语文就活了,其灵性的本色才不至于沉默。
  一、语文学习的多重对话窗口
  在语文的学习中,首先存在着多重对话窗口,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这些对话窗口剌激着学习过程中的积极者,使之其乐融融,其悲戚戚,其意洋洋,其情昂昂,从而达到语文因学者而生动、学者因语文而动情的境界。作为教者,就要驾驭好这些窗口,创设多种情景,引领学者走入语文世界,通过不自觉和自觉的对话,多层面地吸纳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把窗儿打开,让风儿进来”,这句歌词不仅适合于歌唱者传情达意,也适合于语文的学习者们,不把“窗儿”打开,我们就不能走入那灵性的世界,或隔山赏景、或临渊羡鱼都不能达到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
  二、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
  在语文的学习中,要充分发挥主体者对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语文”是灵活地存在,就像一条游鱼,像姜尚那样无为垂钓,就是“游鱼”的悲哀。语文的自主性学习就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获取知识,眼看、口读、手记、脑动,让知识的火花在心灵深处运行,拓宽其见识,丰富其情感,增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者,滴水穿石,古往今来,大凡在语文上有所成就者,无不是自主性学习的楷模。提倡自主性学习,引导激励自主性学习,打开语文的大门,难道我们还不能够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吗?圣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多向他人请教,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合作,总比独闯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合作性学习也不失为良方,老师与学生合作、学生与老师合作、学生与学生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互相吸纳、互相引泼、互相补充,从而进入至臻的境地。有了自主与合作,我们还要探究。要善于探,我们才能发现更多的美的东西;要善于探,我们才能丰富人生阅历;要善于探,我们才能把死的知识变成有益的知识。探究的过程,就是我们生动、自主学习的过程。
  三、语文学习中主体者独特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正视主体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在一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事物多样性存在的道理,人们认识水平不同的道理。语文学习的主体者无论从认知上还是情感体验上都存在着个性差异,我们要正视差异,充分理解他们的独特感受、情感体验。贾平凹在《丑石》一文中就揭示了一个真理:一块石头在普通人的眼里就是丑石,因为它确实占据了庭院的空间,让人看着不顺眼。然而,在美学家的眼里,它却是一块隐藏着美的石头,这就是认识层面上的差异,不能说美学家云云,也不能说普通人云云。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读者能从中读出情趣,其后园的乐趣、书堂上悄悄摹像的乐趣都是我们能感知到的存在。有的读者却又不知其“味”,他们感受到的却是限制了儿童天性发展的束缚。这也自有道理。因此,我们千万不可臆断!既然允许事物多样性的存在,我们就要允许读者具有多样性的个性感受。这就是心灵的火花,它是美的。
  语文是灵性的,它是美的灵性、情感的灵性。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注重“灵性”的飞扬,要引领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让他们的个性、情感、认知得到认可,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实践能力。
  四、语文学习中诗意美的领略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领略语文的诗意美。语文简单,朦胧,清楚,又若即若离。因而语文学习的境界,也就在那“星光灿烂”与“灯火阑珊”处。语文学习是审美的,语文学习是智慧的,语文学习是宽容的。
  1、用审美眼光学习语文
  当教师把注意力投注到有没有押中作文题,当读书人把热情与炫耀摆放到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时,我们的语文无疑坠入了雕虫小技的可悲境地。如果王勃躲进小楼,那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就不会如此飘逸地栖落到诗人的笔端,只有在高峻的滕王阁上,诗人才会临风把酒,壮思遄飞。同样,阅读与欣赏也要打开门窗,让思想的骏马奔驰草原,在蓝天与远方的召唤中,读出那山那水那激情那遐想。用寻找美的眼光去审视语文,语文是美丽的;用创造美的眼光去构建语文,语文是诗意的。
  2、用智慧头脑学习语文
  阅读是一种智慧,语文学习更是一种智慧体验。先圣孔子读《诗》,曰:“一言蔽之,诗无邪。”这样的读法可谓慧眼独具,高屋建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读法更是大智若愚,率性而潇洒,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问以经济策,茫若坠烟雾”。对于死抠经义不知化解的书呆、腐儒,大诗人李白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同时,坚决予以无情地嘲讽。
  语文学习是诗意的,语文学习也是智慧的。语文学习有时如“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无理而有情:有时如“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有趣而无理,有时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有情也有趣,有时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趣更有理。智慧学习,要把课文当作人生、把文本当作社会解读,要在“天光云影共徘徊”中去领略语文的博大、自然与精深。还阅读以完整,还鉴赏以自由,还写作以个性。模糊与精确结合,开放与严谨并举,在智慧的学习中,让哲思与遐想齐飞,从而在广阔的背景中实现语文理趣的回归。
  3、用宽容的心态学习语文
  语文是文化的厚重沉淀,是生活的美丽呈现,是人生的智慧结晶。语文学习要给人春风拂面的愉悦,语文课堂必须是开放的、民主的、宽容的。宽容,既要有解读的包容——允许“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允许“说不清道不明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允许有理的叛逆(逆向思维),允许有情的错误(创造思维)。宽容,也要有环境的包容——允许学生怀着“挑战”进课堂,允许学生带着“不满”出教室。教师的教不再是高高在上,学生的学也不再是言听计从。
  把学习嫁接到生活中,把生活融入到学习中。只有这样,语文学习,才能实现人本的回归——既是品读课文,也是品读人生。

 

  • 【发布时间】2015/1/25 16:38:40
  • 【点击频次】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