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怎样在历史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

 

【作者】 冯 莉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怎样在历史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

 

广西陆川县第三中学 冯 莉

 

 

  【摘 要】 新的高中《课程标准》提出,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本文着眼于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从创新教育、情感教育、公民教育、美育教育等方面阐述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为今天的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一个设想。
  【关键词】 人文精神;历史教学

  一、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
  历史作为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其自身的发展就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有了人,社会才变得丰富多彩,只有人类才会用行动书写历史。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类发展史,历史本身也证明了人的伟大作用。凡是认识到人的力量,以人为本地采取相应政策的国家才会走向富强,反之,泯灭人性的存在、蔑视人的力量的时代终究会被历史吞没。从中国历史来看,历代初期的几位皇帝都很注重人民的生活,实行与民休息,国家便逐步走向繁荣,“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的出现都是这个道理。但随着统治者个人权力的膨胀,横征暴敛、鱼肉百姓的政策相应出台,最终使国家走向灭亡。秦末农民大起义、黄巾军起义等,人民都以自己的方式展现人对历史的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历史是人创造的,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是社会兴衰的动力、社会前进的必要因素。因此,人文精神应当贯穿整个历史教学内容的始终。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教师、黑板、学生的教学形式。采取许多更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现代的情景教学、快乐学习和一些新的教学方式的探讨、新的民主的师生关系等,都是对人的一种关注,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
  二、人文主义精神在具体历史教学中的体现
  (一)“创新精神”的体现
  创新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从历史人物的事迹入手,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的创新。
  历史史实可以作为榜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例如: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创造性地提出“皇帝”一词,并延用后代;他统一的度量衡、货币成为后代商品交换的标准;他修筑的长城成为几百年来中国人抵御外辱的重要手段。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就是对孔子等先秦儒家思想的改进与创新;宋明理学又是对汉唐以来儒学的创新。即使在同一朝代同一时期也分不同的学术派别,各学派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特色,展示着自己的创新。
  从历史人物的评价来看,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从一个角度评价历史人物。这同样有利于学生个性自由地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但不同的角度却有同一标准,那就是历史史实。如对南唐后主李煜的评价,如果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荒淫无道的君王;从文学家的角度来看,他却是才华横溢的词人;从社会学家的角度来看,他又是中国“小脚”制度的始作俑者。不同的时代对历史人物有不同的评价,例如岳飞,今天我们认为他是民族英雄,但在当时──一个非常推崇“内圣”的时代,他却被一些人指责为急功近利。不同的角度最终会形成不同的结论,这都体现着学生的个性自由,有利于创新教育。
  (二)情感教育的体现
  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传统道德教育是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情感教育。
  关于科学情感的培养: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性精神,是一种执着的追求真理的精神,一种怀疑的精神。对这种精神的体验则是一种科学的情感,也就是对真理的情感。历史学科作为文科范畴,一直进行的是人文情感的教育,但是理性的体验与人文的情感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融相通的。理性的体验一定是人的感受,而人文的情感也一定要赋予理性的判断。
  历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具备人文修养,而且要具备科学情感。历史中古人对权威的批判、对真理的不断追求,成为今天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体验。这种科学情感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养成对科学的信仰和对真理的追求,形成良好的人格,为今后发展和参与社会竞争做准备。这种科学情感可以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学习历史,提出历史问题,解决问题,历史才会进步,时代才会前进。
  个人奋斗情感的培养: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是有价值的,强调个人奋斗情感的体验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和奋斗的艰辛,这有利于发挥人自身的价值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历史人物的讲述培养学生追求成功的价值观,同时使学生从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中,学会正确塑造个人未来的能力,增强自信,为现代社会的竞争提供精神动力。追求个人的成功是历史中许多人物名垂青史的原因,西方的历史人物更是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
  (三)公民教育的体现
  人不仅是单个的“人”,而且还是社会中的一员,在现代社会中人不(下转第73页)(上接第74页)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居民,更应是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公民,所以在教育中必须强调公民意识。公民意识就是对社会的关注,对社会的责任与奉献。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学生的法制、民主、公德意识是公民建设的目标,同时也是我们历史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关注生活的能力,使学生有社会意识与社会责任,勇于承担责任,使学生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合格公民。
  历史上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凡是有所成就的无不关注着社会,并致力于解决社会的实际困难。在他们的著作与作品中时刻都体现着作者对所生活时代的洞悉观察,只有这样他们才对历史有所贡献。所以增强公民意识是历史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美育教育的体现
  美育教育不仅存在于美术、文学作品的欣赏中,而且存在于教学过程始终。在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中欣赏美、感受美,并且学会在生活中创造美。教师讲述语言的美妙是激发学生审美的开端,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往往贯穿着教师美丽的语言。从教学内容来看,在无数生动的历史画卷中,虽然没有客观的线条,但是却用鲜活的方式向我们讲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历史中让我们感受到美的不仅是万里长城的雄壮,更应该是无数劳动者建造的辉煌和先烈们为保卫家乡所付出的艰辛。如此,历史教学当中的人物、故事、作品、成就等等都会成为美的象征与代表,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学会去感受它们,用真实的感情去理解它们。
  总之,人文精神既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指导思想。但是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许多人仍把人文精神理解为“文科教育”,不仅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内容、观念、课标、教材、教法的精神实质,而且学生的主体性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因此人文精神在历史教育中的实施仍然任重而道远。只有排除阻力,加深社会、教师、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才能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改革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李德藻.历史学科的特征与教学创新[J].历史研究,2002,(7).
  [2]蓝之春.历史教学遭全面质疑[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1).
  [3]杜卫.美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 【发布时间】2015/3/15 11:20:08
  • 【点击频次】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