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探立体引学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陈航社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初探立体引学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陕西省礼泉县教师进修学校 陈航社

 

  【摘 要】 立体引学式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为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把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常用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去、本文从情境引入的“立体”;勾画结构的“立体”;在分块引学中,让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立体;拓展延伸部分的“立体”四个方面探讨立体引学式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应用。
  【关键词】 立体引学式;初中语文教学

  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要求授新课的课堂要有立体可感的“学案”。学生用“学案”有利于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学习连贯性。学生“学案”的设计可分为情境引入、勾画结构、分块引学、拓展延伸四个部分。如何把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呢?下面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和立体引学式教育理论提出如下几种体法。
  一、情境引入的“立体”。
  情境引入即有目的地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做到有情有景,有声有色。比如学习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可让学生唱《我的祖国》的革命歌曲。作者对祖国有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激趣要简单,重感受。
  二、勾画结构的“立体”。
  勾画结构就是把课文的知识结构勾画出来。有时可以作为教学目标,有时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线索,有时可以是一节课的总结勾画结构的“立体”可以让课文结构一目了然。勾画结构的作用有如下几种:
  1、学会理解题目。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而拟定的,寄寓着作者的情感和构思的丰富信息。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目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对优美语言的感悟。例如学习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小说单元,以题目为主线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顺着这搭起的文本平台读书,文章的道理自然而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也养成了读书先理解题目的好习惯。?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所谓的关键词句是指可以借此打开文章的窗,让师生都畅游于文章的魅力中,它可以是文章的起始句、过渡句、总结句,可以是文章的高潮部分,也可以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往往用来揭露主旨。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那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绝非难事。
  3、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中可以采用“分层设问”的方法,降低整体感知的难度。在学生了解课文大体内容的基础上,设计有思考价值,又有足够覆盖面的话题,从而捕捉“从整体入手”的切入点。每一次提问,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随即向他们提示阅读的范围,为学生的思维拓宽通道。这样的提问和提示可避免低段阅读教学的逐段逐句的“繁琐分析”。例如学习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课《变色龙》,说明人物要抓住人物在处理事物时的态度,问题设置可以这样: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几次变色又是为了什么?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奥楚蔑洛夫成为哪种人的代名词?扣住四个问题探究,学生能很快地把握课文结构。
  ?4、利用插图等教学资源。课文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固然优美,包含的内容也博大精深,但课文中的插图直观、形象、生动、美不胜收。让学生利用插图,理解图意,并将它转化为教学资源,整合课文内容的语言文字,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好方法。例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孔乙己》一文中的插图,在读文之前就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观察到的情况,理解孔乙己的人物特征。
  5、“复述”得意趣。课文复述是对原文的语篇内容的再现,是建立在对课文的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的,随着学生复述技能的增强和对文篇的整体认识水平的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必然随之提高。因此,对于一些情节生动、故事性较强的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复述来整体感知和把握。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蒲柳人家》一课,通过复述,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对水浒传故事兴趣大增。此外,要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是让作品本身来“教”学生。它能够使学生“整体直觉”地“体味”。“诵读”要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情感传达出来。要学生沉浸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要想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方法不止于此,关键是要能深入地理解课文,让学生自己在阅读时就进行感受、进行理解、进行欣赏。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有效地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进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学习语文是件快乐幸福的事。
  三、在分块引学中,让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立体”。
  分块引学也就是具体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问题分成小块,由浅入深,各环节联系紧密,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每个问题,加以步步“引导”。“引导”可以以提示形式,写在问题的后面,利于学生思考。分块引学可以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分块引学以下列两种形式生成。
  1、以激活“学生经验资源”为目的的“问题生成”;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提出指向目标实现的“开放性问题”,激活学生的相关资源,为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造平台。在学生资源呈现的过程中,通过多维多向的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资源围绕主题实现条理化,从而形成可与“学科知识资源”相互作用的有效教学资源。
  ?2、以激活“学科知识资源”,并实现与“学生经验资源”交互作用为目的的“过程生成”;在学生相关资源生成的基础上,利用其中的有效教学资源,进入针对新教学内容(学科知识)的探讨与推进过程。这是学生依据自身资源,对新的教学内容形成认识、理解与体悟的过程,是通过分析问题、形成清晰思路和基本结论的过程。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和师生间的交互反馈,又会动态地生成许多新资源,如新问题、新认识、新方案,从而使教学过程不断地向前推进。这是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和教师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因此,这一过程既是“生成预设”的过程,又是“超越预设”的动态生成过程。
  简单说,就是一步步掌握基础知识,再辅以方法指导,从而达到运用能力。学生的行为上表现为,先听老师提问题,再想清楚,说明白,然后能够写出来。写出来后,还能说是用什么方式方法可以解决类似的问题。在具体的学习中,基本技能“听说读写思”都得到了训练。
  四、拓展延伸部分的“立体”。
  拓展延伸也就是知识的巩固部分。以拓展思维、提出后续问题为目的的“拓展生成”策略,在基本思路与基本结论形成的条件下,进行多维、多视角的启发与拓展,巩固已经形成的认识,同时形成后续性问题,为下一个教学过程提供新的方向与目标。
  ?首先,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与参与投入状况进行反思。如哪些内容已经把握,哪些问题尚不清楚以求进一步理解等等。
  其次,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与他评,通过评价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
  第三,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加工提升。不只是梳理所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发现联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第四,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包括对所学内容进行提问、进行延伸性的拓展思考。要充分发挥“拓展生成”环节对学生的教育价值。
  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是老师上课轻松自如,利于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有“学案”指引学生的思路,利于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体现“老师主导,学生主体”新课堂教学模式,从而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 【发布时间】2015/5/7 13:03:24
  • 【点击频次】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