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赵爱萍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第二小学 赵爱萍

 

  【摘 要】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帮助小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高他们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开朗、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立、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有效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就应成为主体力量,并通过显形课程(如专门的心理辅导课、学科渗透)和隐性课程(如教师的言谈举止、校园文化建设)来有效开展。
  【关键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主体性活动;校园文化

  现在,人们已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近十几年来教育发展和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更加只是这几年才出现。这对从事教育的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现在,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如果对学生的这些缺点不能正确引导的话,就会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帮助小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高他们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开朗、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立、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班主任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力量
  班主任的角色是由班主任所担负的任务决定的。班主任的任务比一般教师任务更为广泛与复杂,他要对本班学生的德、智、体美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班主任就需要根据不同的任务来扮演不同的角色。
  1.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应承担三种角色:应成为自身心理健康的悍卫者。由于面对的是一群成长中的孩子,教师情绪要绝对稳定,避免波动,以免对学生忽冷忽热造成伤害。应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首席维护者。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是学校、家庭及全社会的责任。班主任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首席维护者,这样才能直接促进学生在各方面和协的发展。应成为家长维护子女心理健康的指导者。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但由于不懂方法,不知从何入手,这就需要班主任给以方法上的指导。
  2.班主任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具备丰富的爱生情感。这一点要求教师对学生要真诚的付出;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具备广泛的兴趣爱好。广泛的兴趣爱好是班主任个人影响力的能源。知识贫乏,腹中空空的班主任是很难使学生信服的。
  二、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寻找契机,充分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运用科学教法与心理自然、恰当结合,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1.在课堂上要保持愉快的心境。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的活跃程度和教师的面部表情、声音语调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和颜悦色、笑容可掬,学生看到老师就会产生一种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亲昵的动作还会使学生倍受鼓舞,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上表现差异巨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课堂知识吸收率高,从而获得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多的尊重与接纳。
  2.掌握必备的心理辅导技能
  包括了解的心理问题,了解心理辅导的一般过程,与家长等其他教育资源的沟通合作技能等。依据现代的教学发展性目标,教育要促进人的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所交学科知识,,而且要了解学生各种心理发展规律,学会观察他们,评估他们的发展水平并及时加以辅导对现代教师来讲是更重要的必备能力。
  三、让“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一种“主体性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样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主体。要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新颖的丰富的“校园文化”,就要充分让学生畅心地生活在这一文化天地之中。在实践中,许多学校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活动。 
  1.心理教育活动课
  心理教育活动课是在班主任组织下,全班师生共同参与,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生动、活泼、交互、联动的活动。活动课可以利用班会、团队活动课进行,也可以利用周会、晨会进行,有条件的可以纳入校本课程建设。根据需要可以安排在室内外、校内外进行。活动课体现主体性、实践性、系统性、组织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通过游戏、讨论、观察、表演、训练、检测等方式方法,旨在发展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进行心理训练。
  2.心理知识讲座 
  主要介绍心理学的一些知识、心理调节方法、一些治疗技术、前沿理论等,学生一方面可以学以致用,同时也可激发那些对这一学科感兴趣的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但这种形式不宜过多,在实践中,不必向学生传授过多的心理学概念、原理,不要过分强调心理学课学科化,否则这样做是没有生命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理念,有寻求帮助的观念。
  3互助互爱活动
  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次项活动侧重在学生中开展如品德践行,社会实践。献爱心送温暖等活动,让学生在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 
  四、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多元的,其中校园文化的阵地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物化工程。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首先,要打造基础性工程:
  1.校园主环境建设。
  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红花翠叶、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
  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总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事实也证明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

 

  • 【发布时间】2015/5/7 13:27:40
  • 【点击频次】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