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课程、新教材观

 

【作者】 朱时冬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课程、新教材观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二中学 朱时冬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给教育一线老师提出新的要求,各种新的教育理念也给教师们带来洗礼,其中包括新课程观、新教材观等教育观念。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经验生成过程,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理解、体验、反思和对话是课程学习方式,课程目标是满足学生现实生活需要,学生是课程主体。新教材观主张:从被动接受者向使用者转变,从绝对权威者向朋友的转变,从唯一课程资源向重要课程资源的转变。辩证利用新课程观、新教材观,教师的教学质量将会得以提升,本文将重点对其予以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新教材

  一、新的课程观
  (一)课程是经验生成过程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课程不仅包括概括性知识,还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课程不仅是教科书,也是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具有生成性、动态性和实践性。不再作为一个结果而存在,是学生体验生命价值、理解生活态度和培养创造精神的一种过程。
  (二)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
  生活世界是对人生有着意义且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人生过程,是生活着的心物统一的世界。新课改使课程内容回归生活世界,这是时代的课程精神和教育精神。使孩子回归生活世界,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综合实践能力,彰显生活意义和生命活力。因为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
  (三)理解、体验、反思和对话是课程学习方式
  课程作为使学生获得身心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必须经过学生的理解、体验、反思和对话,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同课程的关系,从实施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对课程的理解、体验、反思和对话的事件。理解可使学生建构知识;体验使学生亲自实践、增加理解和乐趣;反思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自省和慎独,使经验达到理性的升华;对话使学生敢于质疑批判,使师生之间达到心灵的交流,人格的精神相遇。
  (四)课程目标是满足学生现实生活需要
  新课程中课程目标的设计不再指向单一的认知领域,而是指向认知,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新课程目标的设计中,学生是一个活生生、充满生命灵性的人,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生命价值。新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现实生活需要,同时构建学生可能生活,把孩子培养成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体。新课程关注内容的综合性、现实性、生活性、实践性和建构性,使学生学会处理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既满足了学生现实生活需要,又培养了学生构建可能生活的能力。
  (五)学生是课程主体
  新课程改革把学生提高到课程主体的地位。在新课程编制与设计过程中,表面上看课程是课程设计者设计的,事实上课程是孩子创造的。首先,课程设计者为孩子预设了发展路径,但孩子并非完全地复制成人生活方式,而是在与课程的接触中,以自己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与他人的作用中创生出新鲜的经验。其次,课程的动态性也说明孩子在课程之中,孩子通过与课程对话使之思考现实生活,建构可能生活。再次,课程设计不是随心所欲地选择内容,而是依据社会和孩子的需要来筛选内容。因此,我们说,孩子是课程主体。
  二、新的教材观
  (一)从被动接受者向使用者转变
  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内容和依据,从而要求教师应依据教材进行备课,学生学习应紧密围绕教材,学校考试应紧扣教材,学生答题应依据教材。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原原本本地按照教材进行,整个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学生完完全全掌握教材内容而设置。这种教材观使学生最终沦为只会拼命记忆教材内容而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由被动接受者向使用者的转变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正是新课改理念所提倡的。
  (二)从绝对权威者向朋友的转变
  圣经式的教材观是当今主流的一种教材观。它是一种封闭式、崇尚权威的教材观,指师生对待教材如同西方人对待圣经一样虔诚,师生绝对服从教材的权威,甚至对教材顶礼膜拜。这种教材观不仅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和教学个性化,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对教材乃至所有书本的盲目崇拜,扼杀其自主、存疑精神和创新能力。从绝对权威到朋友的转变体现了教材不再是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而是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的朋友。
  (三)从唯一课程资源向重要课程资源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材一直实行严格的国定制,以至于人们常常误认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定购教材,或者编写教材,甚至进口国外教材,这种思想造成中小学课程资源结构比较单一。同时,课程资源的主体开发、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单一,而且未能形成有机的统一体。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许多教师只关注课本知识,教师教育学生只要牢固掌握书本内容,就能学到知识。这种教材是唯一资源的观点不仅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且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新课改倡导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把教材从唯一课程资源向重要课程资源转变。
  总之,教学,即教与学。教师的教离不开教材,离不开课程;学生的学,同样离不开教材,离不开课程。因此,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应该树立:课程是经验生成过程,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理解、体验、反思和对话是课程学习方式,课程目标是满足学生现实生活需要,学生是课程主体的新课程观。同时认识到,教师应该从被动接受者向使用者转变,从绝对权威者向朋友的转变,从唯一课程资源向重要课程资源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洪莉,新课程形势下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思考,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25卷第3期,2004年6月
  [2]姚利红,新时期创新教育下的“新三观”,人才培养,2007年第10期
  [3]秦燕,新课程改革下学生新教材观树立问题的探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4卷第4期,2007年12月
  [4]吴淑芳,新课程观的几种转向及调适,2010年第4期
  [5]邢思珍,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观,四川教育学院学报,第22卷第2期,2006年2月

 

  • 【发布时间】2015/5/7 13:31:54
  • 【点击频次】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