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存在问题探析

 

【作者】 丁秀梅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存在问题探析

.

山东省郯城县第一实验小学 丁秀梅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的教学理念也付诸于实践,真正走入了音乐课堂,可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创造以及相关的文化等方面给与了充分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上我们经常看到 这些方面的活动几乎占据了整个课堂,在这些课上,学生们说呀、讨论呀、发表看法呀、敲击乐器呀、表演舞蹈呀.........课堂气氛活跃极了,可是这些活动大大的多余音乐本身,一堂课下来不禁令人茫然:这是音乐课吗?在此之余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音乐课的真实性少了,知识技能几乎看不到了,华而不实的的东西多了,音乐课的音乐本性相形见绌了。
  一、音乐课的越位综合与无边的拓展
  音乐新课标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音乐课的综合是有条件有限制的,必须以音乐为本,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体验,绚丽多采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学生探究的主要目标。看到的现象:一节音乐课让你分不清是语文还是音乐课,还是地理课,简直是非牛非马的大拼盘。偏离音乐而在音乐的外围问题上做文章。例证《两只小鸟》一节课四十分钟  ,教师却用了二十分钟 让学生了解各种小鸟的生活习性 ,真让人犯糊涂:这是音乐课还是自然课?再一《走进西藏》教师把学生注意力引向了探讨西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 、布达拉宫.......整节课把这些作为主体,后边学生真正走进音乐学习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类课为了体现音乐课的综合性索性把音乐本质给丢了!音乐课要加入其他学科的内容,或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都应该把握一个度,同时所选内容必须是为感受、体验、本课音乐来服务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因此音乐课的综合不能喧宾夺主,背离音乐的本质教学。
  二、无端地参与、过多的表演、失去了音乐之美
  主动参与教学模式,更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小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的方式更多为游戏式,其重在培养孩子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要求在参与的过程中既重视过程,也重结果。可在实际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将过程和结果割裂开来,总以为学上参与了,师生互动了,就达到目的了。可实际上参与的有效性寥寥无几。偏离了教学目标的参与,是无效的参与。在课堂上听得最多的是老师充满柔情的鼓励话语: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咋听起来似乎很注重学生的自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毕竟年纪小,知识水平有限,老师如果不给予指导,一味地任由学生自由地发展,那学生就不会进步。虽然学生在乱舞乱画中锝到一定的快乐,但这种快乐是飘渺的,无意义的。
  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表演,看上去热热闹闹程序化的有条不紊,殊不知学生只是“身动”的参与,而没有“心动”的参与,表面上热闹,而教学效果甚微。音乐是那种需要爱身心去领会的东西,只有当学生“身动”与“心动”全方位参与音乐活动时与音乐融为一体,去领悟、去体验时,对音乐才能真正地去了解与把握。老师在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的同时,一定给予适度的指导,才能做到活而不乱,有效地参与,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行之有效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一节聆听的欣赏课,从一开始学生就用手拍着节拍来伴奏欣赏,紧接是敲击种种打击乐器的伴奏欣赏、再下来是用肢体的动作、舞蹈来表现音乐,学生一直手脚不停,言而无暇,忙得不亦乐乎,在如此地忙碌、频繁的活动中,如此这般,学生们能深入到音乐中去,体验音乐的美吗?.....配合音乐课的各种活动,都只是辅助手段,其前提是服从和服务于音乐之美的需要。
  三、不需要创新的创新
  音乐创造在音乐教学中,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这种创造是一种艺术感觉的发展,不拘形式,不中结果。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为了体现创新而创新,不管什么形式的歌曲,就安排编歌词等类似的环节,不管这节课的内容是否需要,似乎音乐课的创新只有通过创编歌词才叫创新。更甚者一些公开课上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效果,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把深思熟虑的“创作”教给学生,让学生去表演、去展示。这样的创新还有意义吗,这样只会给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自己应该有良好的艺术感觉,要深深的去了解自己的学生,积累大量的经验和方法,根据音乐的需要,学生的能量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
  四、为合作而合作的小组组合
  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他要求学习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互相依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一设定目标如讨论、合奏、创作、游戏等。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完善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一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但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却看到不管问题合不合适搞合作分组,就硬实分组搞合作,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有些小组的学生虽面对面坐在一起,却各忙各的事,有的甚者打闹在一起。如一节二年级的唱歌课上,歌曲的学习还没到位,学生还没完全学会歌曲,老师就急于分组,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打击乐为歌曲伴奏,首先是学生一窝蜂似地抢乐器,接下来教室里的敲打声没法听,然后为歌曲的伴奏是乱七八糟,没有乐器的学生在大声喊叫........这哪里是合作?这哪里是音乐课?面对低年级的学生,其主体性受身心尚未成熟的状态制约,认识水平,交往水平,自律水平需要一个逐渐发展提高的过程,学习学要监护、引导和规范。否则小组合作学习永远是为了组合而组合的形而上学,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音乐课上的合作学习同样也是为音乐而服务的,在教学中不能失去音乐课的“音乐性”这个标准,否则就导致偏离音乐轨道失去方向。
  新课程的实施,其实一路都是“风景”,我们看过、听过、做过、想过,发现风景中的“败笔”引发我们的深思。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位音乐教师来说,又是一种挑战,一种压力,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遇。我们只有深入音乐教育理念,并经常在实践中反思、探究、不断改进,才能把握好我们音乐教学的方向。

 

  • 【发布时间】2015/5/7 13:40:24
  • 【点击频次】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