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关于培养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学习兴趣

 

【作者】 张 鑫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关于培养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学习兴趣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 张 鑫

 

  【摘 要】 目前随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自主学习形式在理论课堂上得以实施,并且伴随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形式已经得到广泛的提倡和认可,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为指导课堂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上机操作课程能否借鉴自主学习这一新兴的教改方式,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得以改善。即学生不再照葫芦画瓢式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操作任务,而是在学习中加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边操作边理解,边理解边运用,直至完全吃透知识要点。要做到自觉地学习,化被动为主动,问题的关键还是在学习兴趣的培养上。
  【关键词】 计算机实操教学;主观能动性;兴趣的培养

  众所周知,计算机实操课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大量的实操环节中学生是主动地获取知识还是被动地完成练习,笔者认为这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主观上来说是学习的兴趣,客观上来说是学习的态度。
  为什么要把态度归为客观因素,因为课程的性质往往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对待专业核心课程和考查课的问题上学生的重视程度明显是有区别的。在本人教授的《网页制作》课程中,很多学生的目标就是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有了这种能得过且过就绝对不会多花一份心思的心态对于学习来说必定是被动地接受而非主动地获取。
  在这种先天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改善后天条件来提高教学的质量,也就是在学习兴趣这方面多下工夫,使学生不管面对任何课程都能展现一种主动的学习积极性。
  1、 教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1.1关于学习的主动性问题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实操课是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操课不仅仅是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而且是理论课的延伸和重要补充,是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的重要环节。实操课于理论课不同,其课堂教学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教学形式灵活,气氛活泼,教学任务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因此,实操课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控制能力,而一旦学生不具备这种能力的话,就会使得实操课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
  这里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笔者所教授的《网页制作》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既没有升学考的压力也没有考工等刚性需求,课程本身对于学生的约束力并不足,导致通常情况下学生对于课程不是十分重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学习积极性的缺失。
  一旦缺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之后要保证教学的质量只能依靠教师的约束力来维持。而教师过多地掌控课程进度之后学生就会产生依赖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有些学生在操作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第一反应便是举手问老师。有问题问老师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往往有的学生并不是不会学习,而是懒得去思考,只想通过老师得到正确的答案,而不想知道答案是通过什么方式出来的。
  对于教师而言,在布置操作任务时都希望学生有一个边做边思考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去消化操作要点以及课程的重点难点。并且在遇到问题后如果能通过自己的思考然后运用已学知识点去解决问题更是教师所喜闻乐见的。但在缺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之后,学生就没有了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甚至都不愿意去发现问题,所以在课程的最后问题往往都是留给老师来总结。这样一来知识就很难得到有效的传递,学生并不是获取知识,而是向老师借取知识,并且用完之后又都还给了老师。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一个学习的老毛病:学过就忘,反复学反复忘。
  1.2关于课前预习的难实施
  如果要和自主学习接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教师教学生做的这种机械形式,那么事先的预习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且要求是充分地、全面地预习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一些事先预习的知识去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依赖教师的指导。
  这里遇到两个问题,一是介于课程的考查性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已经是个难题,更别说课前的预习工作了,勉强为之结果只会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二是网页发展相当的迅速,软件的更新也是日新月异,书本中的内容有时并不符合时下的操作技术。如此一来对于知识的获取课堂中的操作相对来说就会显得更加地重要,而预习的效果对比于其他的理论课程来说就没有这么明显了。
  加之第一条学生重视程度的问题预习可想而知是一个很难实施的方案。
  1.3关于基础造成的两难问题
  《网页制作》不是计算机的基础课程,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由于基础的薄弱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整本教材从第一页开始就是难点,随着课程的开展,两极化的现象会越来越明显。
  为了不使过多的学生出现脱节的情况,在学生的实操环节教师必须“挨家挨户”单独辅导。有时个别辅导过于细致反而会照顾不到整体的进度,但为了整体进度考虑个别基础薄弱的学生就会越来越跟不上教学的步伐,直至脱离大部队成为学习的困难户。
  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就会造成教师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课堂中去,最后教师主宰了课堂而学生则彻底沦为了一个看客。在这种矛盾中学生永远都成为不了课堂的主人。
  2、 应对措施
  2.1让兴趣带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对于很多课程的重视程度在我看来主要来自于他们对于课程的兴趣浓厚与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生只有在自主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的熏陶下、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才可能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观念,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掌握适合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要做到自主学习首先得让学生自觉学习,要自觉学习那么学习的兴趣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没有兴趣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就算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百分百能做到的,更不要提主动挖掘知识了。
  在理论课堂中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将课程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去,让学生通过知识去理解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知识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如此一来知识就不会虚无缥缈而是脚踏实地地出现在生活中,一旦知识具象化之后也会显得简单易懂,学生也更容易接受,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上机操作课,其实同样可以利用这一点,有时甚至可以将一些生活实例加入到操作任务中去,不管如何,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再去传授知识。
  如今学生都比较喜欢上微博、玩转QQ空间、去淘宝购物甚至自己开网店。抓住这一特征,可以将网页制作和这些在学生中比较热门的站点结合起来,不一定每次都照搬书本内容讲授,有时结合时下新兴的网络技术,讲解一些学生关心和热衷的内容,通过这些弦外之音再带入本课程内容会让学生学起来更加带劲。
  比如一向比较枯燥的源代码编写,加之学生基础又不扎实,我相信如果直接切入课程内容很多学生连听课的意愿都没有,更不要说去学了。这种情况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暂时脱离课本结合他们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
  这里我们可以将QQ空间结合源代码的编写,众所周知要装扮自己的空间需要花钱购买背景道具,对于学生而言毕竟财力有限,如果要把自己的空间装扮得好看些绝对是需要一笔对他们来说是不小的开销。而通过源代码的编写恰恰可以免费生成一些动态效果,从而取代这些付费的道具,这样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绝对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当然学习的过程一定要从易到难,上来就难倒学生再大的诱惑他们都接受不了。首先让学生学会源代码的插入与添加,然后再教他们如何对代码进行修改,最后再让学生学会自行编写源代码。这样一来学生才会带着热情去学会如何编写一条属于自己的个性源代码去装扮好QQ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的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我想,适合学生需求的课,对他们来说就应该是一节有趣的课。
  2.2把预习潜移默化到课堂中去
  既然事先预习效果不佳,那把这种“预习”的方式拿到课上来做。机房上课要求学生提前10分钟到,我们可以利用这10分钟加上课程开头几分钟让学生自行浏览网页。
  这样做的目的有其二:一是为了深化德育教学在课程中的实施,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浏览一些社会新闻中发生的好人好事,从而向学生传递一种社会的正能量;第二点也是为课程服务,每次学生浏览网页时让其带着教师事先给出的问题边思考边浏览,正式上课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浏览的内容交流网页的布局模式、色彩搭配、链接方式和网页效果等问题,从而引出本堂课所要教授知识的要点。并且学生自行浏览的网页一定是其喜欢看的内容,这比起预习书本上的网页模板来说更容易识记知识要点在网页中的运用。如此一来学生在浏览网页时等于完成了预习工作。
  这种教学形式的好处不言而喻,由于书上的知识是固定的,更新中的网页是活的,要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是与时俱进的,就得让学生从时下的网页中去挖掘本堂课的知识要点。另外书本上的样板网页所反映的内容通常是远远落后于时代,我们的学生都喜欢新鲜事物,对于网页反映的信息同样是这个道理,学生阅读到的信息过于陈旧,就会失去浏览的兴趣。那么要求学生将这些信息通过操作任务整合成一个网站,他的操作热情也不会很高,这样就不利于在实操中去理解和巩固知识。
  但是直接脱离书本将时下的一些网站作为样板让学生去制作也是行不通的,我们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离开书本去运用知识点还是比较困难的,并且容易影响到刚刚建立起来的积极性。介于这个因素,课程中可以采取“换汤不换药”的形式,沿用教材的操作任务,替换其中的素材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元素,让学生对于样板网页中的信息有阅读的兴趣,有了兴趣之后学生就会有动力将素材整合成一个完整的页面,最后既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网页信息也通过操作熟练了知识要点,可谓是一举两得。
  2.3让“生帮生”成为一种常态的学习形式
  关于学生自主学习性较差,过分依赖教师的指导这一点。如果教师过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肯定会弱化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以至课程气氛相对沉闷、学生的积极性难调动等一系列问题。这里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采取一种“生帮生”的模式,将某些教师的指导工作交给一些基础较好,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在课程中为了照顾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进度,有时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剩余价值就没有被充分地挖掘和使用。很多情况下这些学生总是能先于其他同学完成课程的操作任务,既然这样可以对班级进行分组,让这些学生成为小组的小教师,指导其他在操作上有困难的学生完成操作任务。
  通过这种以学生结合为小组相互帮助为学习的基本形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互相激励、互相帮助,在小组讨论中共同完成学习的任务。合作学习能够很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从另一方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季亚琴科指出:“教别人——这是深刻、牢固的可靠手段,是促进学生的强大动力。学生给别人带去的溢出越多,他本人就能够得到更有力的发展。”对于相对浅显的知识,让学生开展这种“生帮生”的活动,在互学互教活动中,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主动、愉悦并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积极锻炼,真正体现了自主学习以学生为本的要求。
  【结语】
  在诸如此类的课程中,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在哪是上好一节课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尝试并设法让学生获得成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享受学习的乐趣。在这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意志力,变“苦学”为“乐学”。而一次兴趣所取得的成功,又往往能推动第二次兴趣,形成“兴趣——成功——再兴趣——更大成功”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张灵聪,郭梅华:《论学习自我控制力的培养》,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发布时间】2015/5/7 13:41:33
  • 【点击频次】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