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说明文教学如何体现人文性

 

【作者】 张广宣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初中说明文教学如何体现人文性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十中学 张广宣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性文章不好教、不愿教,是广大一线初中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原因分析(教师不重视、讲解不够简、拓展不科学、模式不够活)因此说明文教学中人文性严重缺失。本文主要从两方面阐述如何使说明文教学体现人文性:一、教师重视二、在说明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语言训练中、实践拓展中、从情感触发中、从趣味学习中、改变教学模式。)
  一、原因分析
  翻阅中学学语文课本,无论是哪种版本,我们都能看到说明性文章的踪影。《大自然地语言》、《落日的幻觉》、《说屏》、《故宫博物院》、《中国石拱桥》、《克隆》……科普类说明文就内容而言几乎占了中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六分之一之多。由此可见,说明性文章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位置,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但中学说明文教学一直“涛声依旧”,没有任何引起足够重视的原因分析是什么呢?
  1、教师不重视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有不少语文教师除了对小说、诗歌、散文或戏剧等文学作品能自觉地注入人文内涵外,似乎不太重视说明文教学,或认为说明文呆板枯燥,或认为说明文通俗易懂,或认为说明文在考试中的比例小,不值得花什么功夫去钻研、去讲解等。由于教师理解偏颇,学生自然被误导,以为说明文不重要,可学可不学,更不要说在说明文教学中吸收人文营养了。这样的结果是教师教的无味,学生学的厌烦。
  2.讲解不够简
  很多老师习惯性地以为:教说明性文章,就得讲清相关知识、讲透说明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特点,没有完成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老师的讲解往往是相关知识面面俱到,说明方法滴水不漏。结果,本来就没有精彩故事情节的说明性文章,往往被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条款款;本来叙述简洁缺乏感染力的说明性语言,被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形象、准确”。这样的教学,知识是落实了,方法是渗透了,但科学没有了生命,文字缺失了魅力,人文性严重缺失……
  3.拓展不科学
  很多教师还一直奉行说明性文章就是授学生以知识的观点。因此,在说明文教学时,总是想尽办法地拓展很多相关的知识:教《大自然的语言》,教师搜集大量物候的知识给学生阅读;学《克隆》,从单细胞讲到多细胞,从动物讲到人类进化;讲《中国石拱桥》,教室成了桥梁图片展览室……结果把语文课生生地上成科学课。在这样的课堂上,知识成了教学最核心的东西,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则完全成了被忽视的附庸之物。
  4.模式不够活
  说明性文章的教学,老师们一般都按照“通读课文——了解知识——研究写法——联系生活”这样四大教学板块进行。这样的生硬呆板的教学方法本身无可非议,但一旦无论内容、无论对象全都一法贯之,久而久之则必僵化成型,从而导致教师教无激情,学生学无兴趣。说明性文章知识性、科学性强, 教学这一类课文时,根据其文本特点,老师抓住知识点,改变生硬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和说明方法。那么,如何在说明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呢?
  二、应对策略
  明确了说明文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更重要的就是运用正确的应对策略。除了教师要自身以身作则,引起足够重视外,说明文教学还得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从无趣低效走向有味高效,让说明文教学实现人文关怀,充满人文性?
  (一)、教师重视
  ???? 翻阅中学学语文课本,无论是哪种版本,我们都能看到说明性文章的踪影。《大自然地语言》、《落日的幻觉》、《说屏》、《故宫博物院》、《中国石拱桥》、《克隆》……科普类说明文就内容而言几乎占了中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六分之一之多。由此可见,说明性文章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位置,教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用科学、严谨、周密的态度引导学生探索作者的说明意图,通过每个环节的渗透和整堂课的贯穿,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起学生科学、踏实的学风和热爱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成果、探索科学奥秘的健康理念。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只有这样,在进行教学时才能通过自身的影响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二)、在说明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说明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人文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所以说在说明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重要的意义。我想通过以下的几个五个小点说说自己如何说明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语言训练中实现说明性教学的人文性
  作者为文的目的不外乎传授知识、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而这全靠语言文字来完成。因此,对语言文字的深刻领悟是准确理解文本思想内容、接受文本信息的首要因素,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学习积累特色语言也就成了语文教学根本任务之一。叶圣陶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性文章语言颇具特色,状物绘景、记事论理都能给学生有益启示:怎样细致地观察事物,怎样发挥联想组织材料,怎样合乎逻辑地构思,怎样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畅晓明白,又怎样把枯燥的事物写得生动有趣……这些是训练学生理解、品析语言的好材料。因此要发挥文本优势,透过各种语言现象细细体会作品的语言之“妙”。
  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作者首先说明了一般石拱桥的特点,然后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接着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从一般到特殊,顺序合理。从全文来看,行文表达上以读者的认识顺序来安排层次,注重语言前后的逻辑关系,思维缜密,纲举目张,条理清晰。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显著特点,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概括文意的能力。文中的语言训练点更是比比皆是。如“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段课文节奏鲜明,条理清晰,引导学会用“首先——其次——再其次”来练习说话。还有“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引导学生把句子中的“约”“几乎”去掉读一读,学生很快发现达不到原文的表达效果,与文章事实不符,不能使读者对桥的特点有一个正确清楚的认识,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又如教学《绿色蝈蝈》时,我让学生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教学时我抓住描写蝈蝈的优美生动句子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细细体会作者在客观的描写中自然流露的喜爱的情感,并用相关的修辞手法练习写话。
  通过上面的一些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组织语言和概括内容,语言表达的能力。说明性文章教学中最好的实践拓展途径,就是调动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动口、动笔,最不可切不可忽略“练笔”,从说到写形成一个完整的训练的环,才能达到有效实践的目的。让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感性地“悟得”与“习得”其中的种种说明方法。怎么悟?通过列举例子,让他们形象地理解说明方法;通过比较、模仿,让他们清晰地感受说明方法;通过“语言转化”,让他们巧妙地习得说明方法。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活用说明方法,进而内化语言,这比老师强加于他们的诸如“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抽象的概念要有意思得多。
  2.从实践拓展中实现说明文教学的人文性
  势必要有一种教学行为的渗入,才能发挥说明性文章的学习价值,那就是拓展。拓展首先是说明文章本身的需要,因受文体的限制,说明性文章在某些时候会显得“欲言又止”,其次,拓展时学生学习的一种需要。学生在学习时,不再仅仅满足于课时目标的学习,他们想透过文章本身,体验到一种真切的感受。
  学习《克隆》一文中,学生最感到惊讶的是克隆居然还有这么多的作用,能造福人类,但克隆同时又有不好的一面,所以说“克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利用这种分歧,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关于“克隆的利弊”的辩论会。
  甲方:克隆利大于弊??? 乙方:克隆弊大于利
  甲方: “克隆”作为一项新生的科学技术手段,是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标志着人类科学技术新的发展阶段的到来,它为人类探索生命的奥秘,研究生命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 “克隆 ”技术在保护珍贵稀有动物及医学方面有巨大的实用价值。人们完全可以运用这种技术大量繁殖出濒临灭绝的动物,以使其物种不致绝灭。
  乙方:虽然克隆技术可以培育新品种,培植人体配件,挽救濒危物种,来造福人类,但是它的灾害也是无穷的。因为再好的克隆技术也会有可能失败,这也是科学研究者公认的。从动物克隆的实验来看,克隆物种的成活率很低。在多利羊的克隆实验中,277个胚胎融合仅仅成活了多莉一个,成功率只有0.36%。许多有幸降生的克隆小牛,有很多很快死于心脏异常、尿毒症或呼吸困难。出生后的克隆动物部分个体表现出生理或免疫缺陷。血液的含氧量和生长因子的浓度低于正常;胸腺、脾、淋巴腺发育不正常等。
  甲方:“克隆”技术是医学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人类可以利用“克隆”技术复制出人类器官,以替换人类自身残废或功能不全的器官,或弥补人类自身缺失的器官。由于被复制的器官来源于自身的体细胞,故可将“异体排斥”现象减小到最低限度。
  乙方:克隆技术在某一方面确实能造福人类,但大家是否更了解克隆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和混乱呢? ?如:克隆将减少遗传变异,通过克隆产生的个体具有同样的遗传基因,同样的疾病敏感性,一种疾病就可以毁灭整个由克隆产生的群体。克隆动物在遗传上是全等的,一种特定病毒或其它疾病的感染,就会带来灾难。 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国家的牛群都是同一个克隆产物,一种并不严重的病毒就可能毁灭全国的畜牧业。所以说弊大于。
  通过上面的活动,学生在激烈辩论的同时,不仅学习到更多克隆的知识,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爱明白学习好科学文化,用好科学文化的道理。
  3.从情感触发中实现说明文教学的人文性
  中国古代的各个名家多有对情感与文学的关系作了精辟论述,如《文心雕龙?知音》中就说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此处的“缀文者”与“观文者”就是我们所说的写作和阅读的两方面,而“情动而辞发”和“披文以入情”更是点明了情感与文学的创作和欣赏关系;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的“情动”和“入情”是至为重要的。
  事实上,一篇文章叙述再客观冷静,语言再严谨科学,也不可能不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因此,语文老师当着力挖掘说明性文章的情感元素,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去经历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情感之旅。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这种有效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捕捉和运用文中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的情感触点,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共鸣,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比如,在《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对赵州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名字的点明和全文最后一段内容,我提出问题“点到李春名字有什么用意?”我让学生说看法,再补充小结:就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强调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二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颂扬。又如教《绿色蝈蝈》时,老师带着情感导入: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在语文学习中关注学生的感悟的这过程中,既训练了学生能力,又培养了语文素养。
   设计这样的教学步骤,旨在努力调动文本的情感因子,推动学生穿透内容,触及情感,通过不断的阅读,读出言表之意,探出言里之意,悟出言外之意;意在告诉学生:读书,需要有与作者心灵对话的意识。从学生丰富多彩的回答中,可以看到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完全有自己关注的情感兴奋点:或愤怒或可惜,或担忧或难过……而且这种情感的表达始终建立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之上。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说明性文章的情感教育点往往隐含在文本中。我想;只有我们真正尊重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树立起利用课文的情感点教育学生的观点,才会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才能将说明性文章上得情意深深。
  4.从趣味学习中实现说明教学的人文性
  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感觉复杂枯燥,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尽量避重就轻,采用阅读法和探宄法来教学,这样既突破了说明文的教学重点,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了解了知识。当然,对于这样一篇文章要让课堂生动形象,肯定离不开多媒体,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较直观的教学内容,消除学生阅读上的障碍,非常必要。例如,《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中国石拱桥》等说明文教学中我选择了大量的中国古建筑的图片以及内部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对中国的建筑产生感性认识,对建筑的专有名词产生形象的理解,与此同 时配以优美的诗词歌赋,使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特征有更直观、更形象的了解,多媒体的运用,既增添了教学中的视觉效果,让学生留下形象的感性记忆,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让教学也显得轻松了许多。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借助现代手段可以再现被说明的内容,使之更为具体化、形象化,学生看得清楚,也感受得真切,更加直观地体会到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我国劳动人民卓越的聪明才智,一份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再如《说‘屏’》这课为了引导学生了解屏风,我让学生从文中找描写屏风的句子,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什么叫屏风”,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概括,对屏风有了了解,我再引入“我们刚才对屏风的概括用的是那种说明方法,学生通过语言的训练从中又对下定义这种说明方法有更深的了解。为了让学生对屏风的知识更加了解,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某屏风店的老板,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在活动中,我扮演顾客,让学生上台扮演老板,让他们通过课文中对屏风作用、种类、设置等的了解再次拿来组织语言,在顾客和老板的角色扮演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课堂上光有情的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享受到学习说明性文章的乐趣,他们才会真正喜欢上说明性文章。教师要备加珍惜说明性文章本身蕴涵的趣味元素,以此为教学资源精心组织教学。
  又如,教学《生物入侵者》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从课题“生物入侵者”入手,让学生反复读此课题,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不仅领会课题的含义,还体会到了课题的特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发挥想象,引导学生读诸如“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等语句,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上述教学片断只是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教学环节,课堂就有了别样的生趣。学生由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地学,充分激活了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主体参与率高,创新性思维活跃,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吕淑湘先生说:“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成功教师的课堂教学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是的,只要我们撤销掉禁锢的思想篱笆,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昏昏欲睡的说明性文章课堂将从此得到颠覆,实现说明文教学的人文性。
  5、改变教学模式体现说明文教学的人文性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在阅读课堂中要想真正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去享受学习的快乐、得到发展,?就必须大力提倡人文性教学法。有效的人文性教学方法应该是“思考、讨论、交流、反省”,在思考中,体现展示学生独特的思维个性和情感体验;在讨论中,努力使小组中每一位成员的立场得以展现;在交流中使各自的观点受到认可或质疑;在反省中使个体发现认知冲突和内心的矛盾。通过这些形式的交往,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克服大班教学所造成的空洞、低效的弊端,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真正的人文关怀,使无穷无尽的知识从学生记忆的负担变成滋养他们幼小心灵、脆弱生命和美好人性的“维生素”。例如,在教《看云识天气》一课时,在初读课文后提问:如果我想晒被子,怎样的天气才适合呢,如何才能知道天气合适呢?针对这一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求学生在认认真真的自读之后,从文中找出些相关的信息,并和同桌和前后的同学交流,在课堂上派代表来说说答案,在让其他同学补充说明,根据其他同学的回答和老师提示反省自己的错漏,甚至可以通过学完文章后,说自己的收获和得失。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着眼于对学生精神自由的尊重,关注“人”,发展“人”这一教育终极目标,充满着一种人情味的精神关怀。
  让学生的人文情怀在语文教学中同步成长,让中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永远体现人文性是我们中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只要每位老师都能“吾将上下而求索?”,那么实现这个目标不远矣。

 

  • 【发布时间】2015/5/18 11:03:51
  • 【点击频次】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