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寓语文学习于快乐的活动中

 

【作者】 肖旭升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寓语文学习于快乐的活动中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后感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第二小学 肖旭升

 

  寓语文学习于快乐的活动中,实现教学过程的活动化,这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转变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理念。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爱探索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把语文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熔于一炉,确立学生参与活动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一学生观,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用心去体会”,充分享受做学习主人的权利和欢乐。下面就我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点浅显的经验拿来与大家探讨。
  在课堂教学流程中,利用儿歌导入的方式,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有一个过程,其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进程,首先需要启动。这就像微风吹过平静的河面要它泛起涟漪,泛起微波。新课开始,老师就像那微风,让孩子的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有一种期盼的欲望和渴求的心理。在讲解《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课文时,我用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曲《小燕子》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燕子吗?听过《小燕子》这首歌吗?会唱吗?我们来唱唱好吗?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配上适当的动作。师生共同唱歌,在唱歌的过程中,师生融为一体,学生的听觉、思维、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
  众所周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标志,加之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以其独有的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声音及完整的情节,在课题教学中展示出独特的魅力,在导入新课之后,我没有让学生急于打开书去读课文,而是播放多媒体课件动画,让他们观看课文动画片,整体感知课文,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一个课文故事轮廓。这一环节的设计,紧紧抓住小学生的视觉感观,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形)”的良好课堂基调。
  有人说过“朗读是语文教学永不凋谢的玫瑰”,为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课文配音,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几个人合读,可以坐下读,也可以站起来读(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说他们有什么收获?谈谈感受。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纠正唱读的缺点。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改中师生互动的理念,师生共同完成这一段内容的学习,直观、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躺”和“挂”字面意思的理解。从而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便于很快地投入了课文的学习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这一环节中体现得最为突出,学生一遍又一遍地看书,就像小燕子一次又一次地去菜园观察,不知不觉中,学生进入了课文角色,而教师就像燕子妈妈耐心地做一指导,真正体现了《课程标准》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解决课文中“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这一难点时,我又引导学生采取了小组合作、交流这一组织形式。通过学生合作交流,最后由我总结得出“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的原因,即小燕子出色地完成了妈妈布置的任务,燕子妈妈笑了,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对小燕子说些什么呢?对啊,小燕子每去一次菜园就有一次新发现,你们每读一遍书,也有新发现,说明只有认真才能把事情做好。
  这一情境的创设,避免了以往:“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这样单调、乏味地提问,让学生入情入境,领悟到要学习小燕子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反复实践是获得成功的基础,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认识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接受了人文素养的熏陶。通过这节课教学,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活学活用的特点,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认真、仔细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多种感观和思维的参与。

 

  • 【发布时间】2015/5/18 11:35:59
  • 【点击频次】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