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探究

 

【作者】 杨 博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探究

 

贵州省威宁县第四中学 杨 博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验和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新课程、新学校、新教师、新学生等诸多“新的色彩”使得当今的高中语文课堂逐渐“活”了起来。那么,对于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该如何有效的实施互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他们完成素质教育呢?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课文课堂可以实施以下互动:
  一、创设合理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
  实施新课程后,教给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确定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努力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受教的教学传统,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新格局,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创设合理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都得到自由的发展与发挥。如我在引领学生解读《咬文嚼字》一文时,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揣摩文章的语言上。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因此,在学习《咬文嚼字》这篇课文时,我抓住文中“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一句中的“谨严”一词,提问:我们平常习惯用“严谨”一词,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谨严”?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形成两种有说服力的看法,一种认为:作者是为了避俗,作者不主张用俗,也就是作者反对的“套板反应”;另一种认为:作者用“谨严”一词,是用词重心不一样,在这里强调态度谨慎,揣摩语言是态度问题。在课堂师生互动时,如此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这样学生有话说,敢说话,尊重了学生的意见,把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二、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真正主人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中,教师要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的融合,努力创设与文本内容相适应的情景,让学生融入其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引领学生解读《巴尔扎克葬词》一文时,营造了与文本内容相适应的场景——现在你站在巴尔扎克雕像前,想对他说些什么?学生积极发言,有位学生说得真好:“我觉得一个人活得有意义,必须热爱生命、热爱自己的事业。虽然我的创造达不到巴尔扎克那样的高度,但我一定会执着追求,创造自己生命的光辉;我相信,我们个人星星点点的光辉汇聚在一起,就一定能照亮人类文明的天空。”学生在解读文本过程中情感发生了变化,引发了他们对文本中个性生命的关怀,进而产生了对人生的思考,使其情感、价值观得以升华。
  三、在有效互动中,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强调要给学生自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习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使学生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真正还学生以课堂教学、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于高中的多数学生来说这点尤其重要。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导他们尽量说出自己的体会,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学习《项链》一课时,传统的看法是:小说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通过多元解读,学生对此有了不同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她,认为她是一个诚信的人,没有项链,就借一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不应受到谴责。当项链丢了,她没有回避这个现实,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说明她是一个守信誉的人,用十年的光阴偿还所借款项,说明她性格中有坚韧、忍耐和能吃苦的一面。师生课堂互动中,既让学生谈了自己对文本的体验,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有效促进师生互动
  新课程为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让他们能更多地了解外界的知识。语文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老师的讲解要少而精,要以诱导为主,让学生来“说”、“评”、“听”。课堂45分钟,就是一个语文的魔方,在你的主持下,有读、有写、有听、有说,变幻出一场语文的盛宴,学生沉浸其中,方能领悟语文的美妙之处。
  以《雷雨》为例。本文作为戏剧单元的典范之作,完全可以通过它帮助学生建立对戏剧常识性的了解和鉴赏评价。由于时代的原因,学生理解不了,“入不了戏”,更谈不上鉴赏。所以我采用“多媒体+讨论+写作”的教学模式。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以形象化的方式让学生入戏,看完戏后用半节课时间让学生谈印象深刻的地方,进而引导他们体会“戏剧冲突”、“三一律”等较为抽象的概念,最后要求学生写出200字左右的戏剧评论。这样做既帮助学生完善了鉴赏过程,又培养了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很好地促进了师生互动,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
  总之,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个性,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形成一种与众不同、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独立自我;只有教师以独立的精神面对学生,才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其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让课堂“新”起来、“活”起来。以上仅是本人教学的一点粗浅的体会,更多精髓,还需方家指正,及在以后教学中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获得。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2]《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部颁发)。

 

  • 【发布时间】2015/5/18 11:49:32
  • 【点击频次】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