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在历史课堂上构建学生健全的人格

 

【作者】 包卫国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历史课堂上构建学生健全的人格

 

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包卫国

 

  中学历史教育现状堪忧,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历史课被贬入“冷宫”,视为“副科”。 笔者也很有感慨,学、教历史这么多年,学是暗无天日地背书,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什么重大事件,结果、意义又如何,我想如不是工作性质关系,所背的东西大部份又还给了老师;教是汗流浃背地讲授,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什么重大事件,深入浅出地分析意义,又灌输学生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只等成绩出来,如释重负。我不禁反思:学究竟学到了什么?教又究竟教给了学生什么?诚然,造成这一现象有诸多因素,如:教育体制、时代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然而冷落的历史确实需要反思!学科的生命力源于自身,历史教学应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探索新的出路。我想历史教学必须从实质上改革,以摆脱困境。历史教学应本着既教书更要育人的原则,重新定位历史教育的重心,探究历史教学中的人格塑造。
  人格,也称个性,反映着个人的内心和精神面貌。它包含个人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兴趣、动机和信念等多种因素。在素质教育中,人格居于核心地位。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健全的优良人格,即积极的人生态度、进取的奋斗精神、敢于抗挫的意志品格和团结协作的交往水平等优良的人格特征。那么,究竟怎样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呢?
  一、 体验与理解——人格教育的基础
  利用课本插图借助有关的历史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积极的情感,加深对历史本质的理解,是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基础。
  历史教学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件,有许多生动典型的图片和资料可以构成新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情感的净化陶冶。如讲解《步辇图》时,可以运用计算机媒体再现当时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结合有关“史趣”故事,有声有色地描述唐太宗三考吐蕃求婚使者,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沉缅其中,既感受到唐的强盛对周边民族产生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又理解了民族关系和谐美好对祖国发展的推动力。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历史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及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伴随着历史人物生与死的悲壮,伴随着历史事件成功振奋与失败的遗憾,深深地印在学生的感情经历中,与学生的灵魂化为一体,构成一种强有力的意志动机,激励着学生自觉地从事多项活动,从而促进人的各种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 分析与判断——人格教育的核心
  密切结合教学内容,重点分析典型历史人物的品质,总结历史教训,帮助学生分清是非,发展理智感,是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核心。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创造情景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激情,还要发展他们的理智,使情感和理智统一起来,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形成正确的历史判断能力。
  如学习选修四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要强调李世民随父起兵,在征战中培养了勇敢、果断、睿智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接受了隋亡的教训,养成了压抑自己私欲、体恤民情、善于用人纳谏的良好品质。这些人格特点与唐初“贞观之治”的形成密不可分。可以说“贞观之治”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李世民个人品质的成功体现。
  人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即观察他人而习得的。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作为一名高水平的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后,是一步步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进入“历史”领域。让他们感受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而不只是“草船借箭”的神奇;是司马迁不畏挫折、积极进取的不屈人格,而不单纯是“遭李陵之祸”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将生命的某些悸动与历史的血脉连接在一起,才能让历史的血脉一丝丝地渗入到他们的血脉中,进而成为他们人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行为与建构——人格教育的目标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参与和合作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以促进生命整体的不断发展,建构有个性魅力的人格,是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最终目标。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倡导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要求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历史故事会、历史讲座、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遗迹、观看历史影片等,使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习惯,提高能力,展示个性,发挥主体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不仅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而且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我们的历史教学体验和感悟历史,亲自参与、主动探究、思考回味、合作学习,以张扬个性,通过自我教育、自我调节,构筑富有个个生的人格。
  人本论认为,个体具有自我导向和自我抉择的潜力,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趋于完美的动机,人格是个人根据自己对外在世界的体会认识而力求自我实现的行为表现。历史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精神内涵的不断挖掘,对历史上道德现象进行总结评价,实际上是帮助学生描绘“理想自我”分析“现实自我”,然后以“现实自我”为基础,逐渐接近“理想自我”的过程。学生的人格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建构得到提升,得到充分发展,最终形成独具个性富有魅力的人格。
  总之,历史教学的本质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历史教育的关键是促使受教育者对人类历史、社会和文化作出个性化的认识和评价。因此,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强化人格教育,努力彰显历史教学的人文属性。

 

  • 【发布时间】2015/7/5 17:45:05
  • 【点击频次】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