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作者】 王 萍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贵州省龙里县羊场镇初级中学校 王 萍

 

  【摘 要】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只重视课本内容传授,不重视思想文化教育和学生能力培养;只重视课堂教学,不重视课外活动,不重视激发学习兴趣。本文主要着重于探讨如何对生物课堂进行创新改造,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学习兴趣;创新改造;生物教学;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只重视课本内容传授,不重视思想文化教育和学生能力培养;只重视课堂教学,不重视课外活动,不重视激发学习兴趣。总之,只重视“应试”,不重视培养学生素质。而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时代,中学生要想成为未来科技高度发达社会里一名合格的公民,无论他是一名生物学家还是一名普通百姓,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即掌握必备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态度。那么,如何对课堂进行创新改造,以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当然也深有体会。
  首先,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但我认为让学生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收获是一个好方法,而成功的德育渗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一开始就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其次,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具备应有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考、讨论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授,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将生物知识应用到现实生产生活实践中。这样学生的学习氛围就很浓厚。在学习之前,教师可以找到适当的阅读材料,开展小型的知识讨论会、辩论会,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营造一种尊重学生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基因控制蛋白质》的教学过程中,我以问题引导,利用具体教具模拟蛋白质合成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首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蛋白质是在细胞质中合成的,而DNA在细胞核中,那么DNA是如何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学生通过模拟蛋白质合成过程讨论并回答:
  (1)DNA从细胞核中进入细胞质中从而指导蛋白质合成;
  (2)DNA和蛋白质分别存在于它们原来的位置,只是中间有一个中介可以将DNA上的信息带到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来指导蛋白质合成。学生讨论完,教师给出阅读材料:1955年有人曾用洋葱根尖和变形虫进行实验,如果加入RNA酶分解细胞中的 RNA,蛋白质合成就停止,而如果再加进从酵母中提取出来的RNA,则又可重新合成一定数量的蛋白质。同年,拉斯特(Laster Gold)等人将变形虫用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核苷培养液来培养,发现标记的RNA分子首先在细胞核中合成。看完材料后学生思考答案——遗传信息的整理传递与RNA有关,从而总结出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是DNA—RNA—蛋白质。那么,DNA上的遗传信息是如何传导RNA上再传到蛋白质上,从而去体现生命活动的呢?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问题提出后教师演示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对大致过程有所了解。接下来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引导,使探究有了一定的梯度和高度,把问题设置在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从而提高其自主探究的热情,增强了学习氛围。
  第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体。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必须让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挥出来,从原来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达到“师生多向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这种气氛中,不仅使学生接受了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也削弱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培养了学生勇于思考和探索知识的能力。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式有很多,通过发散思维式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教学效果更佳。
  第四,适时强化知识系统化,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宰。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任何形式的学习都离不开对知识的巩固、落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实行节节清、日日清、周周清,同时结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站得高、看得远,能够俯视所学知识,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较零碎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
  最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其进行知识升华。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能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才可称得上能力;只有提高了这种能力,才能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升华。例如在学习完生物《稳态与环境》之后,恰逢秋末冬初。学生在教室外活动的时候,我让他们观察校园教学楼前面的树木,看能发现什么问题。学生不一会儿就发现,有的已经落光了叶子,而有的还郁郁葱葱,充满了生机,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观察发现,未落叶的树木可能是因为离教室较近。“因为光照时间长!”“那么,为什么离教室较近的地方不易落叶呢?”同学们很快结合《植物激素》一节的知识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笔者的以上这些体会应用得当的话,足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以此为切入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可以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与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陈竺,《新世纪初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生物学教学》,2003。
  [2]许建领,《高校课程综合化的渊源及实质》.教育研究.2000,(3)。
  [3]李银,《关注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和高考》.中学生物教学,2004,(4)。

 

  • 【发布时间】2015/8/5 16:04:39
  • 【点击频次】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