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影视欣赏:中学语文教育的新途径

 

【作者】 江 平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影视欣赏:中学语文教育的新途径

 

山东省郯城县马头镇第二初级中学 江 平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纳入了文化的层面,但是富有文化含量并且影响人终身的影视欣赏却成为了语文教育的一个盲点,不能不算是语文教育的一个缺憾。如果能合理地创造性地把影视欣赏和教学结合起来,我们也就创造了一种新的“教学文化”,也为提高一个人的终身的文化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影视欣赏的开展将会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提供一个新的生长点。
  一、审美:影视欣赏和文学作品教学的共同需求
  “孩子习惯于消极的满足,而这种满足往往仅仅是不由自主的视觉印象,孩子仅仅是‘看看’而己,艺术印象也是一略而过,没触及到个性,没引起思索,没向他提出任何问题。这样的看电影是微不足道的,而有时甚至会带来很大的危害”③前苏联教育家A.C.马卡连柯的这段话可谓中肯。如果学生只停留在视觉阶段而不能深入下去,不能让学生领悟其中的艺术魅力并感受理解最终养成审美判断的能力,即使把它组合到教学过程中,那也只能算是一种“花边语文”而己。
  但我们也常碰到这样的现象,组织学生去看电影,学生往往先问要不要写观后感,一听要写就兴味索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就在于我们往往先以教育者的姿态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再好的影视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再好的动机也往往没有成效。这时候,最好的做法是首先“顺其自然”。20世纪初,欧洲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请注意这里的“借助”二字,让学生先以一种自由的心态去感受,学生才会“主动”“愿意”。比如在《祝福》教学中我没有先亮出新教材后面的讨论砍门槛细节的练习,而是先通过介绍叶圣陶的《一生》和柔石《为奴隶的母亲》等小说激起学生兴趣,然后简单介绍鲁迅的《祝福》也是关注旧社会妇女命运尤其是辛亥革命后妇女命运的经典之作,接着就让学生观赏影片,学生心无旁骛地看完之后,在大家兴致勃勃的讨论时,我才不经意似地说,“电影中有个情节是小说中没有的呀,导演怎么不尊重原著呢?”学生这时目光就转到研讨小说中来了,在我还未开始讲这篇小说时,不少学生课余已经开始引经据典分成两派开始争论了,我的“引而不发”的迂回战术也获得了成功。因此,我认为“顺应”学生的审美心理并非无为而治,而是一种艺术。
  同样的,对文学作品的教学也存在类似情况,为什么教材刚发下去学生往往首先对文学作品有浓厚兴趣,而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不耐烦呢?原因就在于我们往往在学生已有领会的地方仍喋喋不休地去进行肢解,学生怎能不像《闺熟》中的杜丽娘一样也来一句“学生自会”呢?影视艺术为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教学创造了很大的空间,“长文短教”、“长文新教”就有了可能。以《陈奂生上城》为例,我们可以让学生也在这篇小说中“找焦点”(黄宏小品),让学生在比较中去认识不同的作品表现主题等的异同之处。以《失街亭》为例,学生先观赏影视剧,然后就可跳出情节从人物的心理神态语言以及当时的形势等方面具体理解街亭之失的责任该谁来负。研读的切入点小一些,同样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审美是影视欣赏和文学作品教学的共同需求。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才能在影视艺术和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才能为学生终生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养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创造:影视欣赏和文学作品教学的互动效应
  不管你承认与否,语文教学实质上总是存在着一个“场”,或者叫做“教学文化”,学生总是在进行着某种“文化的适应”,在一个教师那里学生可能会成为“记忆的容器”,而在另一个教师那里,就有可能成为“思维的翅膀”、“创造的摇篮”。教师教的学生不仅生活在教室内,他们还生活在教室外,他们不仅仅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且是一个个可以不断进行着不同排列组合的整体。这就是教学中的互动效应,如果我们能够建立起这种“教学文化”,教学就会成为一件十分有趣的而且是充满智慧的工作。我曾在《从模式语文到头脑语文》中讲过这样一段话,“合作意识是头脑语文在集体形态下的集中表现,是‘头脑风暴’‘心智撞击’,它与个体批判能力的发展形成不可或缺的同步效应。我们可以肯定,每一篇有个性的文本,经过每个充满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解读,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网络交流,每一篇都会成为语文教学的‘发光体’,每一个人也都会成为语文学习的‘发光体’。”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的创造才有可能,语文教学才会永远充满活力。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作为影视艺术鉴赏者的老师和学生在很多问题上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个时候鉴赏主要靠的是真实的对话,一部影视作品观赏过后,我并不立即要求写作,而是组织他们自由讨论,畅所欲言,学生有时甚至走下座位进行讨论争论,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是围绕这部影视作品展开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我都不加限制,而作为教师在这里也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权威者、发号施令者,而成了学生群体中有能力的一员,是学生群体中“平等中的首席”,鼓励每个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加以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每次欣赏都既是自己的,又是他人的,都具有了一种创造性。
  影视作品欣赏和文学作品的教学的互动性还体现在比较和改编两点上。除上文提到的《祝福》的细节比较外,我们还让学生进行结构和表达方式的比较,如《药》、《智取生辰纲》小说的明暗线结构和影视作品的结构比较,还有《雷雨》、《茶馆》话剧和电影两种表演形式表现力的比较等,《陈奂生上城》和影视剧《刘老根儿》的拓展比较。
  除此而外,我们还尝试着让学生创造性改编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在这方面,《语文读本》第四册上的《影视文学》和《电影语言和文学语言》两篇文章提供了《祝福》、《白毛女》等改编的范例。我们指导学生研读,让学生选择一些文学作品改编并表演,学生的创造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为我们开展影视欣赏和文学作品教学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学生的改编的过程、表演的过程就是深入领悟作品的过程。学生截取《陈奂生上城》住招待所前后的情节改编成小品,获得了非常奇特的教学效果,在我校校园艺术节的公演中取得了成功。
  画面语言和文学语言既是不同的,又是相通的,如何整合两者并进而触摸语文教学的灵魂,是新时期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新任务。

 

  • 【发布时间】2015/8/5 16:04:57
  • 【点击频次】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