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变“灌输”为“对话”,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 何 妍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变“灌输”为“对话”,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 何 妍

 

  巴西著名的教育家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说过:“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 “对话”可以说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人意味着教育在语言中,通过交往作用于师生的心灵,开掘着精神的生命。因此,语言对话就是教育的存在,是师生灵魂碰撞的媒介。对话对于教育的进行,对于师生的交往具有本源上的意义。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我们的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的、填鸭式的传统模式。灌输式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教师在课堂上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是“知识储存器”。这种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核心,教与学全部围绕着课本转,教师的教学活动往往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只要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跟着老师转就可以了,无需“用心”,只要“用力”。这样,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 教师和学生就是在这样一个固定的公式里,周而复始。学生缺乏自主思维的空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智育目标得到落实但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重接受、轻探究;重用脑、轻动手(实践);重记忆、轻应用;重结果、轻过程,只是锻炼了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发展。这种教师权威、知识本位和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的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师生缺乏交往和沟通,它否定了教学的本质意义——对话,否定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所具有的真正的指导作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变 “灌输”为“对话”已经势在必行。
  一、“对话式”教学的探索
  1. “对话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对话式”教学并非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有着先进的理论依据。就教育的本质方面而言,叶澜教授就曾提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当交往双方相对特殊化,并形成一种传递经验、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时,交往就会进一步演化为教育。教学是教育的核心。季亚琴科也说:“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以交往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事实上,课堂中的教学,是师生间以信息为背景,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正如克林伯格所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其实,从《论语》对孔夫子教学的记载,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已经就有了这种教学思想的萌芽和教学实践的雏形。
  2. “对话式”教学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课堂上要形成对话,完成对话,就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要尊重学生,乐纳学生,给学生以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空间。平等是交流的前提。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和你“交流”,主动地想“说”什么,必须要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下进行。只要是学生真诚的、发自内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都是要尊重的,理解的,并且让他认识到是有价值的。如果老师放不掉自己“高高在上”的位置,或者固守着自己的“权威”,学生说的不符合自己事先拟定好的“标准答案”,老师就加以否定,甚至于给以批评,那么交流是很难进行的。
  2)要努力打开学生闭锁的内心世界。中学生心理在这一时期正处于闭锁期,所以要让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实现课堂的充分交流,首先要把话题确定的恰到好处。有的问题太浅或太小,学生对此“不屑一顾”;有的问题太深或太大,学生无从谈起或摸不着头脑;有的问题不能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对此学生“没兴趣”,等等,都会使课堂失去交流的基础。交流的话题要定好,鼓励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于要想办法去激励。从话题设置的对象看,“对话式”教学的话题除了教师设置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定,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可以保证学生有话说。当然教师也要发挥其指导作用,提出一定的话题要求和必要的范围,以免脱离文本。另外话题的设置,在与文本有着必然联系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趣味性、开放性、综合性,让“对话式”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
  3)教师要善于在“对话式”教学中转变自己的角色。“对话式”教学的实质是创新式教学即主体性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并不是说学生本身就能完成课程标准上规定的任务,这同样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关注。
  首先我认为在对话之前教师应该是一个设计师。在“对话式”教学进行之前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思考:定什么话题、学生是否有话说、可能会出现什么状况、将会收到怎样的效果等。只有当这些问题教师能高瞻远瞩地了然于胸之后,“对话式”教学才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我所倡导的总设计师角色不是传统意义的包办一切的可以发号施令的人,而是保证“对话”井然有序进行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其次在对话活动中教师应该是一个主持人。“对话式”教学是在民主、开放的氛围中进行的,尤其是合作讨论的次数较多,难免会出现课堂中的喧闹情境,教师应弄清产生喧闹的原因,组织好课堂纪律,保证对话正常有序地进行;同时对小组讨论要格外留心,绝不能成为一个旁观者,在教室里漫步。要观察每一组确实在讨论吗,弄清不讨论的原因。如果是因为松懈要及时促进,如果有困难要给予一定的帮助,教师应以合作伙伴的态度去关照他们。对话过程中生生之间难免会出现分歧、冷场等现象,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出主持人的机智,去引导学生达成某种共识(只是在能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启发学生继续发言。
  再次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是一个表演者。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的见解给予一定的评价,以自己的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需要强调地是这种表演与“独白”式教育中那种唱独角戏的表演不同,“对话式”教学的表演是一种真诚的表演,以一种敞开的方式去面对学生,和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以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是一场真正的对话。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人类知识及其他精神产品的、精华,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教材当作“圣经”,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完教科书,教师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完教科书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如果没有教材,教学活动几乎无法想象。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对教科书中的知识懂了没有。如果将教材比作是建筑的设计图纸的话,那么,教师就是工匠,教学的好坏取决于工匠是否忠实地按照设计图纸进行了施工。然而,在对话教学中,教材的权威被消解了,它由“圣经”变为了一种“材料”,对话彻底改变了搬运和移植知识的教学形态。教材中心、知识专制不得不退场,新的教学秩序得以建立。如果说教材是一首乐谱的话,那么教师则是作品的演奏者,同样的乐谱,每一个演奏家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从而有不同的演奏,效果也会大不一样。为什么有的指挥家和乐队特别受人欢迎,不是因为他们演奏的乐曲,而是他们用自己对乐谱的理解和演奏的技巧给乐曲赋予了第二生命。同样,教师和课程的对话也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是教师赋予教材第二生命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在非对话的时代,美国的教育家杜威就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命题,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美于生活”、“依据生活” 和“为了生活”的教育,前苏联的教育家赞可夫也在《教学论与生活》一书中从教学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关系角度进行过论述。然而,他们无一例外地将视线停留于学生身上,缺乏对教师的关怀。对话式教学则真正把教师和学生放到了平等的地位,从生命的高度、生活的视角考察教学。教师不再是默默无闻、甘作人梯的“铺路石”,也不再扮演“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剧角色。教学是教师生命的一部分,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会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
  二、“对话式”教学带来的变化
  1.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
  首先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真正实现了师生平等。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引进探讨、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其次,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第三,强调师生互动,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通过对话的形式,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探讨,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对话式教学重视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在教师引导的领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讨,大胆创新。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是做个学习的被动接受者、“知识储存器”。而是通过与老师之间相互共同交流,合作探讨,来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这种学习方式的变化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多体验多感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师生关系的变化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育的民主,关键是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只有感受到自由、宽松、愉快,没有任何心理压抑和外界强制,才能自主地思考、才有可能创新。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必须参与学习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对话、探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表现欲望,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这样的双向互动客观上必然引起师生关系的变化。对话式的课堂上,你经常会看到教师与学生同乐,一种积极探讨、和谐融洽、平等互尊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渐建立起来。
  总之,“对话式”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独语状态,它作为教学的又一新理念,充满了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人文情怀,它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自我,成长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富有对话理性和合作精神的现代人。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是教师艺术地引导学生尽情体验探讨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共同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学生在对话中得到了“实惠”,其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高。只有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教学要求,适应学生需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才能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每个教育教学工作者最重要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保罗.弗莱雷著. 被压迫者教育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戴维.伯姆著. 对话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 【发布时间】2015/8/31 16:24:20
  • 【点击频次】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