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辩证地处理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作者】 陈 群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如何辩证地处理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广西北流市白马镇东塘小学 陈 群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从而导致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偏低等问题。为此,语文教学做出了深刻的变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客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堵养学牛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但当前似乎又现出另一种倾向:语文教学中重要文性而轻工具性理解和训练等.我想这些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我们在语文教宇中缺失了辩证观点的指导,顾此失彼,丢了西瓜捡芝麻,失去了语文教学中应有的平衡与和谐。所以,要提高语文教学实效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首先是一种工具,是人们用来交际、传承、积累思想和文化的工具;对学生而言,语文还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正是在社会交际活动中,在传承文明、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展观出来的。语文学科教学的人文性.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在心灵碰撞、情感的激荡、生命的呐喊中,在学习语文、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充分展现的。这既体现了语文的价值,也体现了人的价值。可以说由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更强调血肉交融、心灵沟通、精神感悟和情感交流。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目标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反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评价语文教学主要看工具性、人文性统一了没有,统一得怎么样。审视教学过程,主要看是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看学生掌握工具性的过程是否体现了人文性.同时也要看在体现人文性的过程中)是否促进学生更好地拿握语文工具.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二、感悟与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感受.、“体会”、“感悟”、“理解”、“领悟”、“体验”、“品味”、“推想”、“探究”等等。上述词语都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都是为了达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它们不会也不能对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发生直接作用。语文教学最终都要使学生获得识字的能力、习作的能力以及口语交际的能力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训练”。《语文课程标准)在多处避开了“训练”一词,是针对语文教学现状而做出的变通处理,并非完全否定“训练”。事实上,《课程标准,又在多处表述了“在实践中学习”的砚点.即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观点,从一个更宽泛的视角肯定了训练的价值,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并非不要训练,而是要避免将“训练”绝对化,片面化。语文教学中的各种训练活动应具有综合性:训练的目的是否正确,训练的要求是否恰当,训练的步骛、方法是否科学,训练的效果是否良好,重视创造性,是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的创新。加强人文性,即在训练活动中创设人文氛围,伴随情感活动,使“训练”有趣、有味、有的、有效。
  在教学活动中,认知过程和训练活动常常是交错进行的。有时在认知基础上的训练会使训练目标更明确,方法更得当,效果更好。有时训练又可握进认知深化和巩固认知的成果。
  三、学生主体与老师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的明确表述。
  然而,在新课标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口号下,削弱了老师作为教学活动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课堂上看似活跃,好像学生很主动,而实际常常是学生脱离课文,夸夸其谈,海阔天空,弄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教师不加引导。有的学生离开课文的主旨,背离正确价值观去戏说语文。歪批正题,美其名为“求异思维”。这些所谓的“主体性”,其实是在“主体性”的幌子下曲解主体,误导主体,阉割主体,或使主体莽莽撞撞、无功而返,或使主体迷失自我,消融自我,最终恰恰是失落了主体。
  活动中的学生主体,不能离开“教师主体”孤立地论述学生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同为主休,又互为客体。当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不是要削弱老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而是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应具有以下基本能力,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1、面向全体学生,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2、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因材施教的能力。3、创设教学情境,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的能力,4、优化教学过程,善于调控教学过程的能力。5.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巧于点拨的能力。6.注意教学反馈,善于评价学生的态度、方法、习惯、效果的能力。
  正确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摆正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发挥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补互促、教学相长的作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在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困惑并不奇怪,关键是我们怎样对待和解决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能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看待这些关系,不走极端,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在旧民新、传统与创新、继承与改革中扎实地向前迈进。

 

  • 【发布时间】2015/8/31 16:28:58
  • 【点击频次】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