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论壮族长诗《传扬诗》所蕴含的伦理道德思想

 

【作者】 刘易霏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论壮族长诗《传扬诗》所蕴含的伦理道德思想

 

广西百色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刘易霏

 

  【摘 要】 壮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也是一个富有道德精神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发展过程中,壮族形成了自己的道德哲学。《传扬诗》运用山歌的形式,阐扬做人的道理,为世人指明方向,壮族人民十分喜爱并广泛传唱,并以它作为本民族的伦理教科书。
  【关键词】 传扬诗;伦理道德;思想

  壮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也是一个富有道德精神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发展过程中,壮族形成了自己的道德哲学。壮族的道德哲学大部分集中在《布洛陀经诗》里。《布洛陀经诗》通过宣扬壮族劳动人民的基本伦理思想,以及从社会到家庭各个不同层次的具体道德规范等方式来宣传壮族的道德哲学;它运用了山歌的形式,阐扬做人的道理,为世人指明方向,因而长期以来壮族人民十分喜爱并广泛传唱《布洛陀经诗》,经诗中的《传扬诗》更是家喻户晓。
  一、“以上补下”、“搭配公平”的基本道德原则
  在封建社会里,封建地主对人民群众的剥削和压迫,成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传扬诗》所阐述的是壮族劳动人民的善恶观念,它无情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地主维护封建剥削压迫制度和等级特权制度所谓的“剥削高尚”,“压迫有理”的荒谬主张,鲜明地提出了劳动人民反对封建剥削压迫、要求社会普遍平等的“以上补下”、“搭配公平”之道德理想和基本原则。长诗唱道:
  日月有大小,山川有高低。
  天不会平算,地不会均分。
  地不比石重,称不为戥均。
  有轻重之别,有高下之分。
  诗歌以天地、山川的“高下之分”比喻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土石、称星的“不为戥均”比喻壮族社会的贫富不均,认为这是极为明显的社会现实。
  《传扬诗》中的不少诗句都反映了这样的社会现实。在这种“贫富不均”的社会里,“天下众财主,楼房比天高,一家百垌田,三妾共侍侯”,“荣华享不尽,赛过活神仙”。地主老财田广地宽,他们不事耕作,却是家财万贯,高楼广宇,妻妾成群,过着神仙般的生活。而劳动人民则由于“空手无田地”,尽管常年劳作,“人勤我不懒,鸡叫就起床”,起早贪黑地劳作,甚至外出打工,出卖苦力,付出超强度的劳动,还是“终年干到头,身上无分文”,“艰难无法活,爹娘无法养”,人民起码的生活水平也无法保障。
  富人对穷人的剥削压迫是不道德的,是罪恶;社会中应该“以上补下,搭配公平”,才是合理的,有道德的,这是《传扬诗》所表达的壮族劳动人民的基本道德思想。这种“均贫富、等贵贱”的思想,也是封建社会各民族劳动人民所普遍共有的。同其他民族一样,这一基本道德思想成为壮族劳动人民审视社会善恶关系和确定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点。
  二、勤劳节俭、正直讲理的社会道德规范
  从反对剥削他人、主张社会公平的基本观点出发,《传扬诗》具体地阐述了各种做人的道理。它认为,人生在世界上,应该努力劳动,不要好吃懒做;生活应该节俭,不应铺张浪费;为人诚实正直,不能赌博行偷;交友真心讲礼,不可彼此相欺;应该团结互助,不要损人利己,这些道理,构成了要求人人遵守的社会道德规范。
  1、勤劳。
  《传扬诗》认为,勤劳是人最重要的美德。“说千言万语,勤劳是头条”,人们要学会做人,就要从勤劳做起。它指出,一个勤劳的人,应该是早出晚归,辛勤劳动的人,他能做到“人勤我不懒,早晚不偷闲,风餐在地头,同草争粮棉”。诗中斥责了懒惰思想和懒汉行为,因为这是于勤劳的美德相悖的。懒汉的特征是厌恶劳动,好吃懒做。他们“每天懒洋洋,嘴巴比人馋,田里长野草,何处收新粮?”像这样的懒汉,是没有不贫困的。
  2、节俭。
  节俭与勤劳是相辅相成的。壮族人民不但以勤劳著称,而且很崇尚节俭。《传扬诗》总结了壮族人民这一传统美德,处处将节俭与勤劳相提并论,视勤俭为主要的持家行业之道,他认为“夫妻一条心,勤俭持家忙,苦藤结甜果,家贫变小康”。夫妻同心协力,勤劳节俭,就可以使贫穷的家境变好,过上小康生活。
  3、诚实正直。
  《传扬诗》认为,诚实正直,是一个正派人的基本要求。因此,它“劝告青年人,思想要诚实,做个正直人,不枉寿百年”。做个诚实正直的人,对社会有益处,才不算枉活一生。当然,要成为诚实正直的人,首要的是学会劳动。“父辈千般想,首要是劳动”,劳动努力,自足自立,就可以避免产生不诚实的思想和去做不正派的行为,诚实正直也就有扎实的基础。同时,要做到诚实正直,还必须有骨气。“穷人有骨气,黑夜不行偷,他人一叶菜,路过绕着走”,“别家金银成千万,眼睛不瞟头不歪”。
  4、真心讲礼。
  把诚实正直贯彻于待客交友,就是要讲真心,重情义,讲礼貌。壮族人民有热情好客、广交朋友的传统,不仅认为“近邻是兄弟,远客是朋友”,而且在待客交友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做到真心讲礼。《传扬诗》说:“壮家本好客,待客讲真心,虽是穷朋友,诚实不相欺”。
  5、团结互助。
  在壮族聚居的地区,群众都非常重视团结互助,把团结互助看作生产和生活中不了缺少的行为。《传扬诗》认为,团结互助也是人应有的美德,无论是在遇到灾祸的时候,还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人们都应该彼此帮助,这样就可以使生产和生活顺利。在农忙时,由于各家各户的劳力、农具不等,这种团结互助就更为需要。“壮家讲互助,莫顾自家忙,春耕待翻土,有牛要相帮,老少齐下田,挨家帮插秧”。
  三、敬老爱幼、和睦团结的家庭道德准则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内部的伦理道德,是社会伦理道德的体现,也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因此,诗中很重视家庭内部的伦理道德问题,花很大的篇幅来阐述如何用勤劳节俭、诚实正直、真心讲礼、团结互助 的精神来调节家庭内部的各种关系,提倡敬老爱幼、和睦团结,建立美满幸福的劳动家庭。
  1、夫妻之间要恩爱和睦。
  《传扬诗》认为,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基础,家庭和睦,取决于夫妻和睦。《传扬诗》要求夫妻牢记自己这种“花山成伴侣,结发情义长”的爱情,使之成为婚后恩爱和睦的感情基础。建立家庭后,夫妻就要齐心协力,“儿女共抚养,两老共侍侯”,共同担当起持家立业的责任。丈夫不能虐待妻子,只有“恶狗才咬鸡,蠢汉才打妻”;妻子也不应背弃丈夫,不可“一藤缠三树,情义薄如冰”。同时,为夫的要学走正道,不做滥赌滥喝之类的耗财败家的事情;为妻的要明礼懂事,不要学做糊涂无礼的懒婆泼妇。
  2、长幼自己要敬老爱幼。
  “壮家好传统,敬老和爱幼”。《传扬诗》认为,发扬这种敬老爱幼的好传统,是搞好家庭和睦团结的重要环节。爱幼,主要是指父母要抚养教育好子女;敬老,主要是指子女要担负起敬养老人的责任,在小农经济社会,社会管理机构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很少,各家各户之间彼此互助的成分有限,敬养老人、抚育童幼的社会任务几乎由家庭内部承担,因而,《传扬诗》强调,在家庭内部,不仅要“儿女共抚育”,而且要“老人同敬养”,把敬老爱幼当作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重要理论准则。“
  3、兄弟妯娌之间要同心持家。
  按照壮族的习惯,兄弟都结婚之后,不是马上分家,而是共同生活劳动一段时间,以便共创家业,敬养老人。这样,在家庭内部,兄弟妯娌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显得较为突出。《传扬诗》也注意到这个问题,提出了兄弟妯娌要同心持家的准则,来处理好兄弟妯娌之间的关系。“兄弟妯娌间,要和睦相亲”,“妯娌即姐妹,都是自家人”。“鸾鸟归一树,今生巧相逢,有幸共一家,结为手足情”,因此,兄弟妯娌就不要计较谁先谁后,嫁妆丰薄,而应彼此明事理,白天共耕耘,晚上同纺纱,生活共甘苦,果实属大家,创业同操心,持家相劝勉。
  此外,《传扬诗》还论及诸如分家、鳏寡等问题,规定了处理好这些问题的原则。诗中按照壮族劳动群众的道德传统,强调兄弟妯娌在分家时,要遵守平等的原则,做到“彼此讲公道,六族论公平”,无论田地、房屋、财产的分割,都必须公平合理,通得过周围群众的公评。同时,“家分道理在”,在分家之后的劳动过程中,还要互相照顾,互相帮助。对于老人,“公婆谁赡养,秤砣要公平”,“爹跟我度日,娘给你管家”,比必须妥善安排。至于鳏寡孤独者,除了邻里帮助之外,更重要的是远近亲戚要负起责任,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终。这些,都是生活中做人处世应该懂得的道理和做到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韦玖灵,《儒学南传与壮族思想发展》,香港新闻出版社,2003年
  [2]韦玖灵,《壮汉民族融合论:历史上壮汉民族融合与同化现象研究》,气象出版社,2000年
  [3]欧阳若修、周作秋编著,《壮族文学史》1—3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4]钟文典,《广西通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 【发布时间】2015/9/22 12:20:24
  • 【点击频次】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