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高中语文课堂人物形象教学的改进策略

 

【作者】 邓慧琪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高中语文课堂人物形象教学的改进策略

 

广西容县中学 邓慧琪

 

 

  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综合把握人物形象,是高考语文的一大考点。但文学作品中经典人物形象,往往又以其“鲜活”的人性特征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潜移默化地影响高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重视语文教学中人物形象的教学,既可以提高高中学生的应试能力,也有助于陶冶学生们的道德情操、塑造完美的人格精神,进而培养和提升学生们的人文素养。人物形象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具体的教学改进策略如下:
  一、把握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一定环境中的“人”,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经过作家艺术提炼、加工的。这里的典型环境是具有一定时代和地域特色,为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服务的,它是现实性和“超现实性”的结合体,要准确、全面、客观的把握人物形象,就要采取“由外入内”的方法,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握特定自然或社会环境下的人物形象,但人物形象一旦成为经典,便又具有了超越时空限制的永恒性,是总是可以给人以影响的。
  例如,理解李密在《陈情表》中不能“废远”的孝情,在教授课文时,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把握作为“亡国贱俘”的李密,虽有很多不能出仕的政治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意识到,从小孤苦伶仃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拳拳衷情,李密的生存环境,李密的绵密陈情,打动的不仅仅是晋武帝,更是作为读者的我们,这种挚情,历久弥新,引发同学们对自己幸福生活的珍惜,对父母亲人的感恩。
  二、赏析刻画人物形象的语言
  文学是以语言为表达载体的艺术,它像所有的艺术一样,会以丰富的语言给我们提供美的盛宴,虽然不同的文学创作者,语言风格也各具特色,但他们往往都会以或准确凝练、或优美动人、或意识流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凝练传神的笔触,塑造各色各样的文学人物形象。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学生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更好的实现语文的工具性特征,并且,通过对语言的借鉴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学习高尔斯华绥的《品质》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赏析塑造人物形象的精妙语言: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对于“格斯拉”肖像描写的语句。
  最经典的有:“格斯拉先生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只有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等。
  2.如何理解人:“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学生们通过一系列类似问题的探讨分析,很快就能在语言细节的分析中,明确热爱本职工作、执着于自己的理想、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进而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生产者,还是营销者,还有没有“格斯拉”这样的品质呢?格斯拉的商业竞争失败、死亡,又说明了什么呢?学生们很快就能明白了“品质”的内涵和高贵,看到了作为底层人物格斯拉的人性光辉。
  三、领会人物形象的精神意蕴
  通过第二章第三节对高中语文教材人物形象的精神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学经典人物形象的精神意蕴,就像一人性矿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向我们展示丰富多彩的他们、我们,因而,引导学生领会人物形象的精神意蕴,是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任务之一。
  当然,很多人物形象,就像我们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人类,是真实而又复杂的个体存在,需要我们进行片段整合式解读领会。像《雷雨》中周朴园形象的塑造,在文学界也是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就是“他对鲁侍萍感情的‘真’与‘假’”,我们同样的可以在分析文本时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在辩论过程中,走进周朴园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情感演变,并探究分析原因,升华学生的情感认知。
  领会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有时也需要理清文章的叙事思路,层层推进分析。例如,对小说《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的学习,就需要在整体感知小说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主旨探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能够领悟到:老贝尔曼虽然是个“怪老头”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但他为了给病重的苏珊以生的希望,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里”画出了“最后的一片叶子”,自己却因此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引导学生明白,在同一片星空下,生活于底层的他们也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正是这样,才会以正能量书写一个大写的“人”。
  四、学以致用,发挥人物形象的积极影响
  “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大量的养料。文学作品用具体的形象打动了我的心,把我的思想引到较高的境界。优秀的作品给了我生活的勇气,使我看到理想的光辉。”经典文学作品渗透着作家的一种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其所塑造的文学人物形象,往往能代表一种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悲剧的常常能引发人们对悲情人生的哀怜,丑陋邪恶的往往被人们唾弃和鞭挞;喜剧的则能代表一种不自觉的趋向认同,崇高完美的给人们带来心灵思想的冲击时,亦能给人们带来一种精神的洗礼,让读的人,在阅读学习中,潜移默化的陶冶了情操,提升了人格。
  我们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能体会到一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读到“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我们就能感受到诗人有一颗爱国爱民的赤诚之心。诵读食指的《相信未来》,我们会在“灰烬的余烟”的叹息中,即使是手拿“凝露的枯藤”也要寻得自己的一份坚定和梦想;在学习张洁的《我的四季》时,我们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方土地,需要我们自己耕耘、播种和收获,我们学会了一种勇于担当,一种对付出的自信和喜悦。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作家自我形象,还是重塑的形象,都会向我们传达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我们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人物形象的积极影响,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精神。

 

  • 【发布时间】2015/10/16 11:06:10
  • 【点击频次】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