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白贞贵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贵州省三都县都江镇羊福民族学校 白贞贵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人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做法和认识。
  一、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环境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充分关心、尊重、信任、善待学生,让学生勇于大胆发言、讨论、各抒己见,真正地敢说、敢想、敢做。即使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可善意地一笑,轻声地告诉他:“你再想想”,而后稍加点拨启迪,或者请大家讨论该问题,帮助解决;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使用激励性语言如“你真棒”、“你的表现真好”、“你的回答真精彩”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成功的快乐。这样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最佳状态,为学生有所创新提供了保证。
  二、设疑激趣,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动力
  新课的导入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课中联系新旧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自主地探究新知,实现数学的“再创造”,精心设计一个能够吸引学生的、有趣的、可操作、可探索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思维通常是开始于疑问、问题、惊奇、疑惑或者矛盾。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教学中,教师就得根据教材内容给予一定得刺激。
  2、创设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
  数学缘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教学“比例尺”时,可以通过画邮票、画窗户的操作以及照相等生活实例来导入新课。这样导入就把数学问题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懂得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三、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创设新机会
  良好的课中情境,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给每位学生成功的机会。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越高,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学“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一课时,教材通过“姐姐比弟弟大4岁”这一条件,用式子表示姐姐岁数及姐姐与弟弟岁数之间的关系。教师问:“同学们说说我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学生回答是师生关系后追问“还可以使是什么关系?”学生说出是朋友关系、大小与小孩关系等。教师又问一个学生:’你今年有多大?”学生答:“我今年12岁。”教师接着说:“我比你大30岁,你知道我今年几岁吗?”学生答出老师今年42岁。师又问:“这位同学1岁时,老师几岁?2岁时、3岁、4岁时呢?”最后老师又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再引导学生用式子表现出这一关系。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让学生感受到发现之乐。
  2、鼓励学生猜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猜想是鼓励的翅膀。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并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用圆规画出大小不同的圆,,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学生情绪高涨,有的说与圆规张开的距离有关系、有的说于圆的直径有关系、有的说与圆的大小有关系…教师抓住机遇,及时提问“你认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半径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开展了交流讨论。讨论结果,小组代表各组发表意见。教师听取各组学生汇报后,将各组学生计算出的周长与直径比值一一板书,与学生共同分析结果产生误差的原因。最后通过讲述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故事,使学生明确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总之,教师要彻底改变教学观念,乐于敬业,善于创新。通过自己的创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 【发布时间】2015/10/16 11:12:55
  • 【点击频次】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