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对小学语文探究学习的实施与研究

 

【作者】 杨毛吉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对小学语文探究学习的实施与研究

 

甘肃省夏河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 杨毛吉

 

  【摘 要】 学校教育中,传统的学习模式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 忽视发现与探究的价值, 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因此, 要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 这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 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 实践性、 参与性和开放性。在探究学习中,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 情感和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探究学习;实施与研究

  学校教育中,传统的学习模式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 忽视发现与探究的价值, 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因此, 要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 这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 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 实践性、 参与性和开放性。在探究学习中,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 情感和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可见,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新奇愉快的精神体验, 更是一种有趣味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结合小学生的心理、 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实践。
  笔者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 营造良好探究氛围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 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 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 要求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探究氛围,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 要求建立平等对话、 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 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俯下身子, 放下架子, 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促进者。如做到教态亲切、 情绪饱满、 多表扬, 对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导, 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等。
  2.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营造探究氛围。《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拓宽语文学习渠道, 在观察、 实践中积极探究。
  3.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 营造探究氛围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起学生兴趣, 探究氛围容易形成。再如开辟第二课堂, 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 摄影组、 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 教师只当参谋和观众, 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 还如开展实践活动, 在教学 《植物妈妈有办法》 时,请学生亲自到田野观察植物,看他们的种子是怎样传播的,以证实课文内容的正确性。
  二、 培养探究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 引发探究意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 “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 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 —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 爱因斯坦也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 利用这个特点, 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每年都有大量的新生入学,学生入学的第一天, 就这样引导学生: 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 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成为好朋友,你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你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 有的说: “老师, 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 ” 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 适当地给予鼓励, 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2.质疑问难, ?增强探究意识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 善于发现问题, 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 “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也要结合生活实际加深理解,如一字多义、 一词多义的现象,如我们的常用语:“你才几岁?”与“你太有才了!”两个“才”的意思就完全不同。学生能结合语境进行理解,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变提了起来。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文, 有这样一段话:“你想, 四周黑洞洞的, 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 我恍然大悟, 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 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 抓住人们大笑追问: “人们为什么笑?” “鲁迅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 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 ?教师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讨论。 学生明白, 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早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三、 生成探究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 所谓生成问题, 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维教学, 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 生成新的教学问题, 使学生探究的兴趣持续下去。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 而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所隐含的 “问题” , 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己去发现、 去提出, 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其思维实际, 更能引发其探究。
  1.让学生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 在课堂上会踊跃地发问。
  2.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让学生读题猜意,猜中想象,对文章的学习会更有求知欲。
  3.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这就是一个阅读问题,强化在读中悟,在读中升华,将语文教学落实到实处。
  总之,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法,灵活运用,广泛探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高,教学效果也就更好。

 

  • 【发布时间】2015/10/16 16:50:33
  • 【点击频次】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