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让生活走进初中化学教学

 

【作者】 康秀英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让生活走进初中化学教学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十三团第二中学 康秀英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不少学生认为:“化学知识很陈旧,化学离实际生活很遥远”、“化学实验用品很少见,做化学实验可望不可及”等等。笔者认为,只注重传授书本知识而不顾及学生亲身感受,严重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传统化学课堂教学,是造成学生产生上述认识的主要原因。为此,《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要克服传统化学课堂教学弊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必须让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化学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让学生切实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实际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面谈谈笔者在这个方面的几个做法。
  一、把学生日常生活用品作教具,使化学课堂产生亲和力
  学生身边的一些生活用品或废弃物品,大多是很好的实验材料。若能用学生身边的这些物品作教具或做化学实验,学生就容易感受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的情感。
  案例1用日常生活物品作“教具”
  在学习“分子”这一内容时,为了能让学生身体验“分子无处不在”、“分子具有运动性”的客观事实,我鼓励每个学生收集1—3种有气味的生活物品来上课。这时你会发现,化学课堂几乎成了生活物品的“展览会”,学生们会津津有味地观察他们的各种“宠物”如:香水、风油精、香皂、牙膏、卫生球、食醋、白酒、鲜花等等。这时,你的任务只是向学生“请教”几个关键问题而已;如①远离这些物品时,为什么还能闻到它们的气味?②密封这些物品后,还能否闻到它们的气味?③只能闻到,不能看到,说明了什么?等等。
  案例2用学生采集的样品做实验
  在学习“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时,课前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采集各种实验样品(如:蛋壳、贝壳、水垢、大理石、石灰石等),课堂上再让学生自主地去实验,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采用这些上课方式,不仅使学生亲临其境,还能使学生体会真切,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典型的科学故事作素材,使化学课堂产生感染力
  在化学研究的发展史上,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发现经历,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化学课堂上,结合所学内容,给学生讲解一些典型的科学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产生明显的示范效应和感染效应。
  案例3“酸碱指示剂”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酸碱指示剂”的理解,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了“波义尔发现酸碱指示剂”的故事。
  1664年的一天早晨,园丁把一盆深蓝色的紫罗兰放在工作室里,波义尔取了一束带进了实验室。实验告一段落,他拿起那束紫罗兰回到工作室,这时他发现紫罗兰因被溅上盐酸酸沫而在微微冒出白雾。他顺手把花束浸在了水中,过了一会竞意外发现紫罗兰变成红色了。波义尔非常兴奋,他立即跑进实验室,用花瓣分别试验了几种酸液和几种碱液。他发现紫色花瓣在酸溶液中都变红色,在碱溶液中都变蓝色。接着他又收集和研究了其它一些花朵和带色植物,最后发现了实验效果最好的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以前“紫色石蕊试剂”酸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情况,一直是记忆上的难点,学生总是分不清。可是,当他们听了上述这则故事后,很多学生都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其原因是,学生巧妙地把故事情节中的紫罗兰遇盐酸变红色与紫色石蕊遇酸变红色联系在了一起。同时,这则故事对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有启发作用。例如,讲完这个故事后,我向学生提问:“如果你发现铁钉跟硫酸铜作用后表面出现红色固体,你还会想到哪些问题呢?”这时学生大多能说出以下想法:①铁片跟食盐水作用会有何现象?②铁片跟硫酸锌溶液作用会怎样?③铝片、锌片跟硫铜溶液作用会怎样?等问题。
  三、把当前学生能够理解的科学难题引入课堂,使化学课堂产生推动力
  只学习前人已经掌握的知识是不够的,教育的最大价值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能树立起敢于向“困难”挑战,敢于向“不可能”挑战的坚强意志。
  案例4“谁能攻克廉价大量制氢的难题”
  在学完氢气的性质及用途时,我向学生讲到:“氢气作为未来的一种新能源具有以下优点:①石油、煤、天然气等资源都是有限的,而氢气可以用水作原料来制取,有广泛的来源;②氢气燃烧放热多,约是同质量汽油的三倍;③氢气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但是,目前还有两大困难没有解决,造成氢能源还不能广泛使用。一是没有找到廉价大量制备氢气的方法(目前每升液氢成本是19美元),二是没有解决好安全贮运氢气的问题。看来这两个问题要靠同学们去解决了。
  四、把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引入课堂,使化学课堂产生震憾力
  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但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人都有清晰的国界。一个人,一但确立了为报效祖国而读书的志向,他就会不畏艰难困苦、奋勇向前。在化学课堂上,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典型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往往能产生间想不到的良好效果,甚至能在学生心灵中打下终生的烙印,成为激励他们奋发进取的催化剂。
  案例5“一次性筷子思考”
  一天上课时,我看到班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板报,就向学生们说:“拿枪的侵略者是被我们打败了,但是,不拿枪的侵略者,还正在掠夺我们的财富”,望着学生吃惊的表情,我略微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1000万箱,其中600万箱用于出口,仅此一项,需要砍伐2500万棵树木。日本是一次性筷子的消费大国,但是他们用的一次性筷子几乎全部从中国进口。最后,他们再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把用后回收的一次性筷子加工成各种高档纸张和高档板材,以高于一次性筷子十几倍的价格出口到中国市场,再赚取中国人的大量财富。这实际就是一种不拿枪的侵略,是科学技术的侵略”。学生听后,先是震惊,接着便是愤怒。最后,我因势利导地问道:“怎样才能打败这种不拿枪的侵略者呢?”学生们大声答道:提高自己的科技术水平,超越他们!
  综上所述,把学生关心的、熟悉的、能理解的生活问题,有目的地融入化学课堂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学习意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

 

  • 【发布时间】2015/10/16 16:52:14
  • 【点击频次】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