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作者】 拉本加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初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青海省贵德县民族寄宿制学校 拉本加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未来环境的承受者,因此,从现在开始就应对他们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生物知识与环境保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生物教学中,除传授课本知识外,还应理论联系实际,多多涉及环境保护知识,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或渗透环境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生物生存于自然环境,依赖于自然环境,是生态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生物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自然环境,生物与自然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生物学习中涉及到许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内容,为环境教育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初中生物教材(人教版)中存在很多适于进行或渗透环境教育的题材,现提出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七年级上册中的“生物圈”“生态系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通过这些题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变化,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前人类面临着许多全球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加剧、酸雨(空中死神)增多、臭氧层出现空洞等,这些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常常是全球性的,人类的许多活动影响着生物圈,使生物圈面临危机,进行环境保护,更好地解决人口、资源、污染和疾病等问题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
  通过学习,学生明确了人类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了人必须与生物圈和谐共处的道理。
  二、七年级上册中的“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讲述“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描述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绿色植物是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的,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认识森林对促进水循环和保持水土的作用,分析保护森林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形成保护森林的情感和意识。
  讲述“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时,光合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是生物圈中所有能量的最终来源。绿色植物的生存离不开自身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人类和动物的食物也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利用这些能量作为生命活动的能源的。绿色植物广泛地分布地球上,不断地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从而使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由于大气中的一部分氧转化成臭氧,臭氧在大气上层行成的臭氧层,能够有效地滤去太阳辐射中对生物具有强烈破坏作用的紫外线。
  讲述“爱护植被,绿化祖国”时。山水相依,唇亡齿寒,治水必须先治山,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能够防治水土流失,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同时植物的蒸腾作用还能促进降水,改善小气候。这对防止或减少洪、涝、旱灾的发生有很重要的意义。
  通过这些题材的学习,学生感悟到珍惜水爱护水资源,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光合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是生物圈中所有能量的最终来源;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维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三、七年级下册中的“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作为地球统治者的人类也不例外,过去,我们过分强调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而忽视了生态平衡的维护,出现了像开山造田、毁林造地等违背生态规律的现象,造成了水土流失和气候的恶化,教训是深刻的。长期以来,由于二氧化碳气体的大量排放,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致使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包裹在地球表面而造成了“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气候异常,大量旱灾、水灾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由于化工工业的大量发展,使一年四季碧水长流,给河流沿岸人民提供丰富的生产生活用水的河流而遭污染;由于气候连年干旱和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土地盐碱化和人民群众及牲畜饮水困难;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各种机动车燃烧石油形成酸雨漂移;这些都是生态平衡被破坏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看到,人类和其它生物一样,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各种活动也应该在遵循生态系统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生态平衡一旦被打破,人类自身的力量在各种自然灾害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如当前出现的冰灾、旱灾、水灾、逆石流、虫灾等)。我们必须认识到,整个生态系统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使生态系统朝向着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比如人类掌握了森林与环境的关系,就可以进行人工造林,保护原有野生森林,使森林面积的覆盖率逐渐上升,增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条件,从而有益于人类。
  在向学生强调生态环境的破坏状况时,同时还应对学生积极宣传我国环保成就,增强学生自信心。如我国为了保护环境,已制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现在又提出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政策,以期逐渐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长防工程、以及大陆海岸基干林带的建设,就是利用生态规律的很好例证。如现在将城市中的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回收利用(如废塑料回收利用、废纸回收利用)或将垃圾深埋;如我校购买的垃圾桶,就是将不可分解的废弃纸、塑、铝复合包装(如牛奶、饮料软包装盒)及其边角料,经一系列高新技术制成的环保垃圾桶,不仅能变废为宝、减少木材消耗,有效的节省宝贵的森林资源(对环境保护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可带学生就地考察,进行现场教育);在城市已使用电瓶车,不使用燃油机动车,减少尾气的排放;城镇公共场所及出入口都有垃圾桶;将农村中的农作物秸杆改原来的焚烧为现在的沼气利用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类自身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改善作用地位,使学生既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还能开动脑筋,将理论用于实践,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综合素质。
  这些题材几乎就是环境保护的专题教育,是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好题材:学生了解到森林遭到严重滥伐;野生动物被捕杀,鸟类种类日益减少;太湖污染美丽不再重现;生物入侵的危害;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认识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给环境带来的危害(臭氧层破坏是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发病率提高、免疫系统收到抑制);感悟到必须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等等。
  通过学习,学生们对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环保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很快落实到日常生活行为中去。不攀花折枝,爱护树木,不破坏绿化,保护草地;不使用纸制贺卡,多发电子邮件或短信,节约纸张,双面打印文件,废纸回收利用;多使用布袋或竹篮购物,不使用一次性难降解塑料袋和塑料餐盒,减少白色污染,正确处理废旧电池,尤其是污染性极大的纽扣电池,使用环保型电池;节约用水,保护淡水资源,如使用节水型抽水马桶,洗淋浴而不用浴缸,也不到公共浴室洗汤浴,减少或不用自来水洗车,推广污水处理和水的循环利用,关注当地水体污染状况,保护草履虫,利用草履虫来清洁污水;保护青蛙就是保护农田;及时发现举报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的造纸、冶金、化工等生产企业,减少水污染;使用节能环保型冰箱、空调,减少使用空调次数和时间,以保护大气中的臭氧层;关注大气污染,不燃烧含流量高的煤,出门多坐公交汽车,多骑车或步行,减少机动车尾气的排放,降低雨水酸性,降低温室效应等等。从我做起,在家庭中开展环保行动,不用塑料袋装食品,消除白色污染;将用过的方便袋积少成多,卖给收购站,而不是到处乱扔;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减少木材浪费;走出校园,积极宣传环保。通过一系列活动,锻炼学生观察能力,使他们深刻体会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激发他们的环境保护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从小形成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共识,逐渐将意识转变为实际行动,共同保护好人类的家园。
  四、七年级下册中的“人体的呼吸”, 八年级下册中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在学习“人体的呼吸”一节内容时,提到不能随地吐痰。在“传染病及其预防”的学习中,讲到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途径,也会说到不能随地吐痰。通过学习相关的生物知识,学生知道了呼吸道对吸入的空气有清洁作用,被呼吸道阻拦的细菌和有害物就形成痰和鼻涕等,随地吐痰将会散布细菌等病原体而传播疾病,污染环境。但学生虽然知道不能随地吐痰,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吐痰,以前家长和老师从来没有教过如何去做,这令学生很困惑,我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具体的做法是:每天早上洗嗽时对口腔喉咙鼻腔做一次较全面的清理,以尽量减少吐痰的机会;出门时随身携带卫生纸,遇感冒要咳嗽吐痰或流涕时,将痰吐在卫生纸里放进周围垃圾桶,如果周围没有垃圾桶,不能乱丢,先装口袋里,找到垃圾桶后再放入;如果是在教室,将谈吐在石灰箱内,石灰有肖毒杀菌作用(我校每个教室门都有石灰箱)。应该说这是一个人人都会做的文明而环保的行为,但我们以前很少有人这样去做。
  五、八年级上册中的“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在学习“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节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进行人类乱捕杀青蛙、乱捕杀麻雀、乱捕杀狼几个案例分析,懂得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作用,了解已经消失的动物,如旅鸽、渡渡鸟等。由于食物链的作用,地球上每消失一个物种,就有与之相关的10-20个物种消失。当地球上的物种逐渐消亡的时候,作为地球生物一员的人类,能够幸免于难吗?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如何去保护动物,保护野生动物呢?我们应该做到:爱护动物和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随意向动物扔杂物,不打鸟,不捕捉青蛙和蛇等野生动物,不吃野味,不购买野生动物及利用野生动物制成的商品,不贩卖野生动物,注意保护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积极主动参加有关动物保护活动,宣传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知识,说服并劝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必要时寻求新闻媒体支援和法律支持。
  六、八年级上册“水中生活的动物”中的“水域环境的保护”、“陆地生活的动物”中的“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进行“水域环境的保护”、“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教学时,举例说明工厂和生活污物的排放、农药和化肥随雨水冲进水体,以大熊猫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数量减少甚至濒临灭绝为例,唤醒学生关注和保护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关注和保护陆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
  总之,初中生物教材(人教版)中存在很多适于进行或渗透环境教育的题材,作为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发挥学科优势,努力培养学生环保素质,通过理论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从日常生活小事出发,注意环境卫生,自觉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目前,世界范围内环境压力有增无减,环境危机日益严重,让他们参加到环保中来,在学生中建立“环保小组”,让学生收集各种有关的环保小资料,参加环保实践。环境教育是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环境意识是科学意识,也是道德意识、文明意识。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从事环保的技能,主要是通过传授环境知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环保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发展观,进而使其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行为模式。

 

  • 【发布时间】2015/11/25 17:38:02
  • 【点击频次】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