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桃花源记》中的“外”字小释

 

【作者】 王华珍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桃花源记》中的“外”字小释

 

安徽省滁州市第四中学 王华珍

 

  晋人陶渊明的散文名篇《桃花园记》中的“外”字句有三个: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c、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参看一些选本,对这三个“外”字,朱东润六卷本《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未解,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注作“外面”,中国书店出版、宋晶如注释、言文对照本《古文观止》译作“外边”,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杨金鼎主编的《古文观止全译》译为“洞外面”,而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上册对其注释和诸本几无二样,为“桃花园以外”……诸选对三个“外”字皆“一视同仁”,未见异而待之的。笔者认为,《桃花源记》中的三个“外”字,至少可以分作两类解释:“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和“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为一类,可以释作“外面”(或“外边)之类;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为一类,此“外”不能释作“外面”  (或“外边”)之类,应释为“世外”,方合文意。理由如下:
  一方面,从字义来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外”字的解释为“外,远也。卜尚平旦,今若夕卜,於事外矣”。由此可知, “外”在这里的意思可理解为“不一样”(或“异样”,修订本《辞源》“外”义项五即为“异”)。而“不一样”  (或“异样”)是相对某一事物而言的。“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两句则是引用桃花源中人的话(“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是间接引用,“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为直接引用),所以“外”的相对者应为桃花源中的人, “外”是相对于自己(桃花源中人)而言的,当然可以解作“桃花源外面”了。但“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句则不然。“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则是那个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在游观桃花源出来以后,向世人(他的同时代人)讲述的。所以此外处“外”的相对者应为晋太元中的世人, “外”是相对于晋太元中的世人而言,理应释为“世(晋太元之世)外”,“悉如外人”应译为“都象世(晋太元之世)外的人”。而不应译为“都象(洞)外边的人一样”  (宋注《古文观止》),  “完全和外面的人一样” (皖教《古文观止全译》), “完全象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教学用书)。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外”字义项②(“指自己所在地以外的”)来推析,殊途同归,亦可得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外”字不同于“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外”字的结论。
  另一方面,从文本来看。首先,要想全面透彻理解《桃花源记》,必须了解与它相依相存的《桃花源诗》。对照《桃花源诗》,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相关的诗句为“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桃花源中的人祭祀还是采用先祖的方法,衣裳并非是新制式样的,即并非是和东晋时人相同的(姑且不问它是不是秦末的样式)。单凭这一点,我们就不能轻率的把“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句译作“男女的穿戴,完全象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人教初语第三册教师专用书第172页)。其次,清人沈德潜《古诗源》在谈到《桃花源诗并记》的时候说:“此即羲皇上人之想也。”  (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中, “自谓是羲皇上人”,参见逯钦立校注本《陶渊明集》。)这说明,《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是表达“羲皇上人”的“羲皇之想”的:民风古朴敦厚,采用古法祭祀,衣着打扮是古人的样式(至少不是东晋人的新样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纪时任其自然,可以免交税赋,人们安其居、乐其业……总之是一个太古时代的遥想,一个道道地地的乌托邦。一切都和世人隔绝、不同,如果独有衣着“都象外边的人一样”,这显然不合情理,违背作者“羲皇之想”的写作意图。由此,笔者有这么一个看法,就是对于古人作品中的词句,应该结合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理解,切不可唯典是从,更不能主观臆断,必须做到理解不机械,分析要灵活。

 

  • 【发布时间】2015/11/26 17:45:33
  • 【点击频次】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