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优化教学方法打造思想品德高效课堂

 

【作者】 彭骤珍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优化教学方法打造思想品德高效课堂


广东梅州市蕉岭县实验中学 彭骤珍


  【摘 要】 由于人的个体差别要求我们做到互助、自主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开展品质培养的重要场所。因此老师肩负着培育学生的重任。在现实教学中,我们要围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有怎样的课堂教学就有怎样的学生品质,可以这样认为,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本文从怎样提高课堂的吸引力、主体性、实用性等方面,探索怎样去优化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关键词】 思想品德;趣味性;主体性;实效性  

  有学者认为:“兴趣能激发一个人最大潜能。”当个人对某件事物有了很大的兴趣后,就能充分的发挥他的智能。兴趣的力量可以让人不知道苦不知道累。所以说如果让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应该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通过设法改善及优化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帮助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作为老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打造高效优质课堂,帮助学生提高读书的兴趣,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作为教师,不单要成为讲授的主体,还要成为钻研的主体,不能只有做教书匠的角色,还要扮演研究者的角色。时常要把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省本人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不断地精益求精,积极探索出教学新方法。
  在日常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之余,我喜欢阅读历史书籍,还固定订阅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半月谈》等教学理论书籍,同时积极学习多媒体教学技巧,汲取各种创意与设计达到趣味性,符合中学生的学习口味,通过教学活动去感染人,通过新颖的课堂教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确保学生如沐春雨之感。例如,讲授九年级思想品德的“中国基本国情”“灿烂的文化”等内容时,我特意寻找美丽的意境、运用多媒体吸引学生进入如乘春风课堂,顺利把学生引入自己设计的课堂,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爱学 
  趣味性是学习向导,没有趣味性,就谈不上爱学。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从不想学到很爱学这门课,对老师来说就是最大的福音。
  (一)讲究故事情节引入。当前的教育理念,学习兴趣的提升应当成为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时有故事导入效果非常好,故事大部分人喜欢听,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给学生以启迪、拓宽知识。如,讲授《在承担责任中成长》的时候,首先讲述了“张小明照顾盲爷爷”的故事。而后让同学思考:“如果张小明天天都睡9小时,他的盲爷爷会怎样?从张小明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接着才开始讲“在承担责任中健康成长”。
  (二)讲究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决定了其思维特点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在说理时应当形象。例如:初二下册第一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的内容是讲述中国政体的相关知识。只跟学生解释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概念,想让他们理解是有好大难度的,因此,教学中换个方法,可列举跟学生的切身利益相关的,比如电子信箱的规范使用问题、教育问题等,接着让学生思考:“人大代表是怎样选出来的?他们反映的是哪些人的意见?如果他们不正确行使自己的职责,群众可以怎么做?”学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了。可以这样说,课堂上,首先要贴近学生每日的生活,其次要把语言讲解得尽可能传神。
  (三)讲究活动的多样性。通过运用听音乐、演小品、讲故事等,依据教学需要及所教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加入这一活动,提升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做个自尊的人”这个知识时,添加一个活动环节,要求同学们各写一句评语,然后进行评语的抽签,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评语,让别人来打分。此方法通过他人了解自己把别人当做一面镜子,既鞭策了学生,也让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学习活动中感悟对思想品德课的认识。
  三、常用讨论教学法,贯彻学生主体性
  传统教学一般都是“秧田式”排座,同学之间上课时几乎没有在一起交流、讨论的机会。这不仅封住了学生的嘴,还抑制了学生思考研究问题的创新萌芽。
  本人为方便开展讨论式教学的开展,精心思考了各层次学生的分组围座,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平时上课学生按班主任的安排就座,但当要开展讨论研究时,学生会按规定,立即把邻座的桌子拼在一起坐下讨论。一般情况是下半节课多讨论,上半节课多听讲。
  讨论式教学对学生思考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动手动脑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八年级《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的时候,特意地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有关价值取向的讨论。课前会对社会上最新的一些观点分析,然后组织小组辩论。开始我让他们在小组里发表各自的观点,讨论后融合变成该小组的统一观点。此种讨论不但能激发思想的碰撞,还会帮助学生如何去求同存异,这极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
  四、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实效性
  在日常课堂中,要多联系实际,多增强书本内容的实践性。把个人听到的、悟到的事情和课本上学到的东西相联系,把中国和外国的大事以及正在周围发生的事情相联系, 这样让学生不仅接受了所学知识也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梳理。具体做法:一是认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认真组织品德小论文撰写,并进行评比。二是让学生大量地阅读各类书刊,例如《时事政治》、《中学生时事报》、《时事》等杂志;学生在课余还是很乐意接触书本外的知识,当他们有了兴趣后,可能会保持一生受益的学习习惯。
  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策略的运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科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拓展,初步构建出高效优质的课堂,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中学生时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代,周围的各种人和事都会慢慢地影响着他们。因此,对于思想品德教师来说,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到改良甚至是改革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想尽千方百计优化课堂教学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是任重而道远的。
  参考文献:
  [1]刘亨全.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新课程上,2016(2)
  [2]江益.优化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J].好家长,2015(7)
  作者简介:彭骤珍(1976-),男,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人士,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思想品德教育。

  • 【发布时间】2016/6/22 16:03:31
  • 【点击频次】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