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教学的源头活水——合理的问题设置

 

【作者】 周丽艳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学的源头活水——合理的问题设置


湖北省房县实验中学 周丽艳


  【摘 要】 由《藤野先生》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引起教学过程中课堂问题设置的思考,从而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 课堂教学;问题设置;教师引导

  在上《藤野先生》这一课之前,我设计了好几套教学模式,只想在40分钟内既让学生学得轻松,学有所获,又要将语文知识、答题要点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经过几次揣摩、修改、订正,最后我终于选定了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个设计。 
  上课了,我用“在我们生命中经过了许多老师,若让你以‘我的老师’为题写一篇作文,你会选择哪些材料?”引入新课,学生们窃窃私语,却并未有人举手作答,而后我让学生走进文本,阅读课文,勾画表地点区域的词,思考10——23段作者回忆了藤野先生的几件事?并点拨学生这篇课文是按地点转换和时间推移为序写的,概括事件时力争用书中原词作答。 学生阅读勾画完毕后,我担心部分学生未找到或概括不够准确,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然后才进行全班交流。 在提问你所勾画的表地点区域的词时,被提问的学生答“东京、上野、花下、中国留学生会馆、洋房、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日暮里、水户…………”与我所提问的原意相差甚远,我又接着指名作答“监狱旁边的客店……”更加的风马牛不相及,如此的回答,我有些沮丧,甚至懊恼,又点拨道:“一定区域的地点,是一个范围。”终于一个学生举手答到“东京,仙台,离开仙台”,我如释重负,板书下这三个词。 
  在交流写了藤野先生的几件事时,为防止学生偏答,我让学生再一次读课文10——23段文字,再用“动词+名词”的方式在文中找词语,归纳概括。心想作为初三学生,记叙文的答题规范理应牢记在心,对概括事件这类题目应该得心应手。正暗自窃喜时,一位学生的回答让我大跌眼镜“藤野先生‘收’我讲义”。
  “不对,老师,是‘抄’讲义!”
  “不对,是‘改’讲义!”
  “不对,是‘还’讲义!”
  ……
  争论还在继续,我的心里却如打翻了五味瓶般,难受至极,也恼怒到极点,闭口不言,板着脸。
  “‘添改’讲义。15段中有个词‘添改’比较准确。”两位女生看着愠怒的我,怯怯的小声地说。
  我依然沉着脸,不说话。
  “是,添改!我看见了!”几个学生的声音。
  “添改,我也看见了!”又几个声音传来。
  “老师,是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众多的学生说道。
  我叹了口气,脸也舒展开来,写下板书后说:“同学们请记住,概括事件时一定要先从文段中找出几个动词后加以比较,选中最准确的一个。”
  原本以为这件事概括了,学生们一定学到了方法,找到了窍门,概括后几件事一定会对答如流。让我没想到的是,学生们找的词语五花八门,听着学生们的答案,忍不住大发雷霆:“都是怎么回事?到了初三了还是这样一种状态!还想考学,怎么考?拿什么考?!”
  学生们一个个都低着头,教室里静得连掉张针都能听见……就这样熬到了下课铃响,我逃也般的离开了教室。
  回到办公室,我同一位资深语文老师说了上课的情形,也万般后悔我对学生的一番斥责。那位老师听了我的诉说,沉思片刻,语重心长的说,她上课也遇到了和我一样的情形,分析失误原因,一是鲁迅的文章不好读,学生读不懂;二是老师为了赶进度,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充分;三是老师设置的问题概念太模糊,像“勾画地点的词语”这个问题太抽象了,学生不易把握。听了她的一番话,我静下心来仔细进行了反思。
  有道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问题设置不仅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而且影响到教师个人教学水平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陶行知在《每事问》中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看来课堂问题的设置是一门不断探索的教学艺术。
  首先,长文短教、繁文易教的教学理念没有错,关键是一定要找准“长变短,繁变易”的突破口。设置合理的问题是引导学生长文短读的关键。
  设置问题时一定要吃透教材,进入作者的思路和意境;变作者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跳出作品思路小圈子。不仅要考虑提什么问题,为什么提这个问题,怎样提问;还要考虑所提问题学生是否能听懂,是否能按老师的预定做出准确、完整的思考和回答,所设置的问题有思维价值,难易适度,能有效达成教学目的。
  其次,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坡度,循序渐进。《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要用问题为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搭台阶,让他们通过老师搭的台阶,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获得探索的成就,使他们对课堂问题的探讨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进而使课堂探究,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
  再次,课堂问题设置要紧扣文本,语言表达准确,无歧义,学生容易理解,思考有价值。要善于抓住“课眼”设问,“课眼”有时需概括得出,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问题,随时调整教学方法。
  后来,我向学生真诚道歉,检讨了我的乱发脾气。
  钱梦龙老师说:“每堂教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读中的所感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或以大颗石头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要想教好书,必先上好每堂课,正视每节课的不足,关注学生成长,注重每节课的问题设置,抓住“问题”的活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 【发布时间】2016/6/22 16:04:00
  • 【点击频次】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