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浅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铁溪初级中学 廖和忠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其精髓必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初中思想品德课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循序渐进地进行以日常行为规范、法制、国情、生命、心理健康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并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的志向。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品德教学;有效融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还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并明确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校教育承载着重任,在初中德育工作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的初中思想政治课以其独有的学科特点更是责无旁贷,要义不容辞地发挥其德育主渠道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走进教材,走进课堂,入眼、入耳、入脑、入心,方能使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思想品德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呢?
一、把握课程标准,明确学科导向
初中学生年龄大多在12岁~15岁之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年龄不大,涉世未深,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正确把握课程性质,牢牢把握课程思想性培养的导向,紧紧围绕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形成这一宗旨,展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要明确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即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少年的头脑,让青少年立志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奋斗,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让他们懂得“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只有民族兴旺、国家富强,个人才有安全和幸福”的道理;要让他们知晓“社会充满活力,国家才有希望,人民才能幸福,而社会活力离不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道理;要让他们明白“一个国家的气质、一个民族的性格、一个社会的风尚、一个团队的风气,无不与个人的道德境界、道德行为密切相关”的道理。通过学科知识的讲授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定位价值目标,增强主体意识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体现了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最伟大的梦想,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人的。实现国家的价值目标,要求每个人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坚持正确的价值目标,必须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举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注重社会实践
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运用《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努力把其融入到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当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如在讲授“中学生如何合理消费”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金钱观,不盲目攀比、不浪费金钱、不污染环境;进行“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时,帮助学生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精神,同时结合学生身边一些关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健康、不文明现象,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诚信意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讲授“参与政治生活”时让学生懂得,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一切国家机关和公民个人都要依法办事,让人民群众在法治社会中享受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公平地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由此可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关注社会热点,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课程内容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认知。
四、抓实探究学习,培养感知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探究活动材料较多,教师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空间和交流机会,帮助他们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点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思考、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问卷、走访、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进行探究,并要求学生提出可行性方案,发表富有个性化的见解,培养学生自我感悟、自我内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和能力。
如在学习教科版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三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容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现伟大中国梦”活动、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活动,让他们体验自己生活的社会是一个互帮互助的友善社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公益活动中,我们既帮助了别人,又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该挺身而出,当国家处在危难时刻,我们要主动与之共渡难关,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要通过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不懈奋斗才能变成现实。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循序渐进地进行以日常行为规范、法制、国情、生命、心理健康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发展道德认知的同时,特别要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学习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 帮助解决学生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用道德、真理的力量和魅力启迪、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从而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并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的志向。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
[2]教科版《思想品德》教科书、教师指导用书(七----九年级);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
- 【发布时间】2016/6/22 16:16:31
- 【点击频次】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