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评析《红楼梦》中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作者】 韦良碧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评析《红楼梦》中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三合街道办事处行偿小学 韦良碧

 

  《红楼梦》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被古往今来的文学家争先恐后的歌颂和研究。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对《红楼梦》评价如下:“《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除了丰富的哲学含义之外,红楼梦的人物形象以及情节塑造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典范。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红楼梦当中的第二回当中的一个情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进行评析。该情节主要是对王熙凤第一次见林黛玉时的场景进行描述。该情节主要涉及了三个人物:林黛玉、王熙凤以贾母。但是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王熙凤。虽然表面上看词场景重点是描述黛玉的美貌,但是实际上这些夸奖均来自于王熙凤之口,该场景中台词最多,形象作为鲜活的是王熙凤。《红楼梦》中角色众多,王熙凤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在红学的研究史上,很多人都从不同的侧面对她进行了研究,做出了评价。在本文中主要结合“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情况对林黛玉以及王熙凤的形象精心分析,对该场景人物形象塑造以情节铺垫起到的作。
  一、《红楼梦》中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1、“‘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情节介绍。该场景主要是以林黛玉之眼对凤辣子王熙凤与林黛玉初次见面时的场景进行描述。红楼梦中写到: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口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2、“‘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人物出场分析。该场景主要描述的贾府的一家妇孺老少迎接林黛玉的场景,该场景提到的人物较多,但是有台词的出场人物总共只有四个:林黛玉、王熙凤、王夫人以及贾母。林黛玉是该场景的中心人物,这个场景是为了她展开的,是整个情节讨论的重点。王熙凤是场景当中台词最多的一位人物。贾母是整个贾府当中地位最高的老人,被贾府所有人尊敬和爱戴。王夫人是贾母的儿媳妇,王熙凤的姨母,虽然表面上在贾府的地位较高,但是实际上并不管事。由此可知该场景虽然描述了四个人物,但是描述笔墨最重的王熙凤和林黛玉。
  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王熙凤及林黛玉人物评价
  1、“凤辣子”王熙凤人物分析。
  王熙凤:《红楼梦》中人物,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书中描写:“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她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然而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王熙凤出身于“金陵王”的王家,从小见多识广,聪明能干,深得贾母欢心,年纪轻轻就成了贾府权倾一时的实际管家④。
  在《红楼梦》初遇黛玉的一幕中将王熙凤的聪明能干、巧舌如簧描述的淋漓尽致。当时黛玉初入贾府,老祖宗正在伤感,众人都“敛声屏气”,惟有凤姐“放诞无礼”,随着一声“我来迟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接着凤辣子便登场了,又是夸黛玉标致,还不忘带上贾府三位小姐,又是问长问短,张罗仆人打扫房间迎客,说话滴水不漏,风风火火中又照顾了方方面面,这种泼辣性格,贾府中除了凤辣子,还有第二人么?在《红楼梦》中,凤姐的一张利嘴,忽而咬牙切齿、杀气腾腾,忽而阴阳两面,忽而假戏真做,忽而污言秽语、锋芒毕露……这一切使凤姐的泼辣性格显露得淋漓尽致,深刻诠释了“凤辣子”的由来。虽然只是寥寥数笔,瞬间王熙凤的性格跃然纸上。
  2、林黛玉人物分析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主要的人物。林黛玉是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的交织中,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
  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儿,由于家道变故,母亲去世,故来带外祖母的身边。母亲贾敏是贾母唯一的女儿,贾母与黛玉之间有着外祖母对外孙女的疼爱。父亲亡故后,就长期寄居于外祖母家贾府,从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所以名义上她是贾府的贵宾,实际上已经是个孤苦伶仃的沦落者。由于贾母对她疼爱有加,因此贾府的人都对她很恭敬。
  在黛玉初进贾府的场景当中,虽然只是注重描述黛玉的美貌,但是从她对王熙凤身份的揣度以及对贾府众人的小心翼翼,可以看出林黛玉的聪慧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担忧。
  三、“‘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的写作艺术分析
  1、叙事角度评析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段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叙事。第三人称叙事可分为直接叙事和间接叙事。直接叙事是叙述者全知全能的客观叙事一一联系小说前两回可知,在“‘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就是石头在叙述林黛玉进贾府的故事,即所谓的“石头记”。间接叙事是借故事中的人物来叙事,在“‘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石头的叙事视角锁定了一个人物作为焦点,这就是作为女主人公之一的林黛玉,主要借林黛玉之眼叙述她进入贾府的所见所闻。但是,《红楼梦》的叙事非常自然,使人读来不觉得设置了特别的叙事视角。作者没有为了维持叙事视角的统一而牵强叙事,变换视角在他似乎是很自然的事。因此,“‘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段,直接叙事和间接叙事相结合,而且间接叙事中也并没有限制众人的眼光,在以林黛玉之眼叙事的同时,作者常常自然地转换视角,利用众人的眼光或某一人物如王熙凤、贾宝玉的眼光叙事,多种视角相结合,视角转换灵活自如,天衣无缝。《红楼梦》的叙事传统,长期以来是中国小说叙事的典范。这就是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的优长。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段的间接叙事,借但小说评点中早有认识,《红楼梦》早期版本中的批点都曾明确揭示。林黛玉陌生的眼睛打量贾府的府第排场、大家风范。对于间接叙事的笔法,我国古典小说理论虽无此概念,如黛玉见到荣国府大门时,蒙古王府本旁批:“以下写荣国府第,总借黛玉一双俊眼中传来。”如邢夫人说带外甥女过去拜见贾赦时,蒙古王府本旁批:“以黛玉之来去候安之便,便将荣宁二府的气派描写尽矣。”
  而且,通过林黛玉陌生的眼睛限知叙事,显然能够创造阅读接受的陌生感和悬念感。比如王熙凤的出场,先闻其声,是从林黛玉的角度来写的。究竟来者是谁呢,读者和林黛玉一样“纳罕”与好奇。贾宝玉的出场则经过多次渲染和酝酿,才隆重登场,林黛玉的“心中疑惑”传递给读者特别的阅读期待。若以直接叙事之全知视角叙事,则未必能创造如此接受效果和阅读趣味。
  2、语言措辞的艺术分析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很注意行文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曹雪芹作为一代小说大家的高超手眼。无论是从情节的安排到文字的处理,还是从叙事手法的变换到修辞方法的选择,作者都做到了因地制宜、依山傍势,达到了水到渠成、游刃有余的境界,让人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无尽的艺术美的享受,充分体现了小说艺术美的生动内涵。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段文字的最主要人物是黛玉。黛玉是个极富心眼的姑娘,从小在家受到母亲的熏陶和教育,知道“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吃穿用度自不同凡响。而今黛玉走出深闺,孤身初进贾府,自己要求自己“多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以虚实兼用的手法成功描写了黛玉的“留心在意’,辞令,初步展示了这个多愁善感、聪颖灵秀少女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为全书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文中多用虚笔写黛玉辞令,实写的总共只有7次,其中最短的只有2个字,最长的也仅116字。这些“留心在意”的辞令或言拙意工,或语简意远,或辞新意妙,极富艺术感染力。
  黛玉本为少年孤女,因为是贾府老祖宗史太君唯一的嫡亲外孙女儿,所以黛玉的到来,引起了全府内室上下的高度重视。鬓发如霜的贾母一见就抱住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地疼着。这使得初来乍到的林姑娘又凭添了许多吸引力,其他人便丝毫不敢怠慢,于是纷至沓来,一时间门庭若市。黛玉在贾母指点下一一拜见过。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世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便知她有不足之症”,关心地询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治疗”。
  3、人物刻画艺术分析
  《红楼梦》当中的人物众多,每一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特征。曹雪芹对于不同人物的刻画使用多种不同的手法,在“‘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这一个小片段中,主要是对林黛玉以及王熙凤这两个主要的人物进行刻画,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这个情况对《红楼梦》当中的人物刻画艺术进行了分析。
  (1)使用环境描写,展示人物性格
  《红楼梦》不是一般的“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爱情小说,而是借宝黛爱情悲剧,反映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兴衰历史,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必然走向覆灭的命运。贾府,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建筑宏伟富丽,布局讲究,陈设考究,吃穿用度,御赐匾额,无不说明了主人的富贵豪华、“与别家不同”暗示了贾府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生活在这里的人物,过着养尊处优、豪华奢侈的生活,展示了人物性格形成原因;事事暗示悲剧命运的必然,暗示贾府必将走向衰亡,也揭示了黛玉自卑性格形成的根源。
  (2)营造艺术氛围,烘托人物形象
  曹雪芹描写人物,善于置人物于特定的艺术氛围里,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的人物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根据人物社会关系这个大网及他们所处的不同地位,刻画了一大批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黛玉进贾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让主要人物出场亮相、作为“老祖宗”的贾母是荣宁府的精神统帅,她也是黛玉最亲的人,她的出场引出贾府一大批人物出场,如宝玉、贾氏三姐妹、凤姐、邢王二夫人、李纵等好几个主要人物;但为了突出人物性格,让王熙凤、宝玉单独出场“并重点刻画”足见作者的匠心、
  (3)运用心理刻画,展示人物精神面貌
  林黛玉进贾府之后,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在见到贾母时被贾母一把搂在怀里没来得及行礼,怕失了礼节最后还是补上;在王夫人处,老媳媳让在炕上坐时,她看到陈设料定不是自己能坐的位置,便挨着王夫人坐了;在家时,饭后原不吃茶,在这里观察到别人那样做,也就不得不随;一开始贾母问读什么书,说读四书五经,可得知贾母说姐妹们“不曾读书”,当宝玉问时马上改口、把一个性格多疑、自尊自重、谨言慎行的黛玉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正如温瑞安所说的,好书是永远具有可读性的,可以争议的,红楼梦正式这样的一个作品,从古代到现在,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对红楼梦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研究主要是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对红楼梦当中的一个小情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进行评析。综上所述,“‘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一片段是红楼梦当中的一个重要的开头情节。该情节主要对了红楼梦当中的两个主要的人物林黛玉以及王熙凤进行了分析和刻画。经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可知,该片段不仅着重刻画了林黛玉以及王熙凤这两个角色,而且在该章节的写作当中运用了较多的艺术手法,利用运用间接叙述的视角、使用多种语言艺术以及利用多种人物刻画手法等。该章节为之后红楼梦情节的展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2005.
  [2]太愚.红楼梦人物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90:308
  [3]徐子余.论王熙凤的悲剧[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4]朱一玄.红楼梦脂评校录[M].济南:齐鲁书社,1986:434
  [5]姚晓菲.20世纪王熙凤研究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6]刘耕路.《〈红楼梦〉诗词解析》[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 【发布时间】2016/7/4 16:32:15
  • 【点击频次】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