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教学浅析
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教学浅析
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平班镇中心校 黄 雁
【摘 要】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是语文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和观察力,提高他们的理解、组织和表达能力。然而,在我们农村小学,习作一直是很多师生都头疼的难题,特别是对刚接触作文的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作文成了“老大难”。本文对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现状及如何通过教学使学生习作水平得以提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农村小学;习作;成因;现状;对策
一、农村小学中年级习作常见的问题
(一)错别字多,句子表达不清,不会使用标点符号。农村中年级学生习作时总是写错别字,改了错,错了改,可改了还是会错。字迹又不工整。所写句子语言枯燥,语序颠倒,语气不通顺,表达内容不清楚,啰嗦,阅后不知所说何事。不会使用标点符号,或一个逗号到结尾,有的甚至全篇无标点。
(二)思路狭窄,内容单薄,题材单一,无重点。农村中年级学生习作题材单一陈旧,条理不分,内容空洞乏味,无新意。部分学生的习作内容不具体,比如,写一件事,只写结果,不见过程,习作篇幅短小,开个头,敷衍几句,就匆匆结尾,没有写把事情的发展、高潮写具体,常忽略掉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巧描写,缺乏大胆而丰富的想象,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很难得高分。
(三)结构层次不分。大部分农村中年级学生习作时不会分段,只写一段或二段都有,即使分了段,也是分错,一个意思没写完就已经另起一段了。
(四)生搬硬套,懒得动脑,抄袭现象普遍。有些学生懒得动脑就直接抄同桌的习作内容,只在地点、名称等少地方稍做修改,以此来应付。更甚者,一字不漏地抄袭人家范文也不改头换面,人家写其妈妈在银行上班,他也照抄不误,其实他妈妈是在家务农的。
二、农村中年级小学生习作写不好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因素。农村学生从小就生活在偏远山区,生活条件单调,大部分学生的家境并不宽裕,他们很少接触电视、报纸、课外读物,阅读内容仅限于课本。也有极少数学生家庭生活虽然比较丰富,条件较好,但他们对周围环境熟视无睹,不善于发现。
(二)语言因素。农村学生生活交际语言都是本民族语言,母语对他们的思维和表达的影响根深蒂固,这使得他们的汉语基础较差,汉语写作能力低下。
(三)家庭因素。农村小学生家长地父母文化水平低,地处偏僻,信息渠道不多,受传统观念束缚等原因,而导致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观念,再者因受生活压力等原因,父母纷纷外出打工,把小孩托付给祖辈们照料,小孩成为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亲属看管,隔代教育问题更多,多数是“看而不管”、“管而不教”或都根本“管不住”,家庭教育几乎空白。
(四)学校因素。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农村的教育设备落后、资源贫乏,学校的图书藏量不多,没有专人管理,制度不完善,读书活动开展不落实。
(五)教师因素。因农村学生汉语基础及表达能力差等原因,农村教师在课堂上上口语交际内容也相当吃力,表现为:学生羞于说,怕说错,怕同学笑话。教师再三鼓励,也只有极少数学生站起来说几句。说不出,写就难了。因此,为了能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分数,农村教师会采取迅速奏效的方法,从写什么到怎样写,都给学生提出一些条框,学生被动接受,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在班级中无创新文章。
(六)学生因素。农村学生从小在农村长大,生活环境封闭、单调,从小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很少有老师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发现的方法,再加上识字量少,因而在习作课堂上,拿笔就头脑空白,无从下笔。
三、农村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对策
(一)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口头语言的发展会促进书面语言的提高。在农村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说话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利用课文中的词语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两个来造句。或者,学了课文,你想对文中的主人说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感受,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学口语交际的过程也是一个让学生不断接收和表达的过程,要让学生敢于、乐于、善于自由表达,通过一系列的教学,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简短的文字写下来,真正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慢慢消除写话、习作的神秘感。此外,因农村学生交际语言基本为本民族语言,所以提倡农村学生之间课后多用普通话沟通交流,营造汉语表达的氛围,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并且提议全校师生都行动起来,提高整体口语表达能力,养成汉语思维习惯。
(二)培养农村学生阅读兴趣与能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参与的原动力。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培养农村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在课内,教师要努力地去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同时针对他们的特点、兴趣,自选补充材料,使之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既能有效增加课堂教学质量,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外,学校要开放读书阅览室,让学生自由进入读书室挑选适合自己阅读的各类图书,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思维,积累知识,提高文学素养。教师要加强阅读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与技巧,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合理运用精读和泛读等不同方法,做读书笔记,积累词汇、丰富语言。
(三)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新课标》中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说明观察能力是习作中最重要的基础,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强调了观察在习作中的重要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农村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中许多不经意的小事情都是值得一写的,而作文就是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所感,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非常广阔,除了课堂,还有课外,除了学习还有活动,都是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农村地区物产丰富,风景秀丽,及劳动场景,也都蕴含着许多写作素材。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丰富的活动。例如:班级游戏、才艺展示、讲故事比赛,甚至走出校园,到田边、登山、野炊、收稻谷、种花草等。在活动中,引导他们逐步学会观察和认识事物,通过看、听、想,去感受学习生活的乐趣,去欣赏大自然的美,然后采用观察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写,也就会更加留心周围的生活。到习作时,这些生活片断就会浮现在他们的脑海中,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找到习作灵感,写出的思路一定会茅塞顿开。
(四)学生勤练笔。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是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只读不练或练得太少,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课本中几个单元的习作训练是不够的,要善于抓住契机指导学生练笔。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对课文内容进行提炼,如模仿精彩篇章,课文补白、读后感言、续编故事、仿写、改编课本剧等进行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内化吸收,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另外,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习惯,话多则长,话少则短,哪怕一句话也要天天写。
(五)教师多鼓励。叶圣陶曾说过:“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告诉我们:他们的兴趣、情感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发生转变。他们可能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的话而变得乐于习作,也可能因为老师的一记“闷棍”而丧失兴趣,因此,教师在批改习作、写评语里,要尊重学生的劳动,要尽量做到有针对性、鼓励性,为他们的点滴喝彩,对于文中有存在的问题,要用婉转带有鼓动性的话来评价,让学生从老师的评语中受到鼓舞,要保护好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当然,教师也可以采用学生自评自改、同学互评互改和全班评讲等形式。举行班级请讲会也是一种不错的形式,方法是学生自选一篇自认为最优秀的习作朗读给全班听,然后由大家进行赏析并作出评价。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就一定能让学生在写作的道路上走得轻松、自在又愉快。
参考文献:
[1]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殷淑平.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成功(教育)》2008年12期。
[3]李旭东.农村学校作文教学与乡土情感培养《语文教学与研究》1995年11期。
[4]与爱同行.《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对策》。
- 【发布时间】2016/7/4 16:36:19
- 【点击频次】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