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打造科学课高效课堂
【关键词】 ;
【正文】
科学课的本质在于让孩子自己去探究。而低年级的学生又还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往往凭兴趣。而“玩”则以其兴趣而吸引着学生。如《摩擦力》一课时,我放手让他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玩”后,我问他们看到了什么,有的说,表面粗糙的物体的阻力大,表面平滑的物体的阻力小;有的说圆的物体比不圆的物体的阻力小等等。通过“玩”还可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想象﹑创造等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思维得到更好的发散呢?我认为就是让学生想多种办法解决问题,如教《运动与摩擦力》一课时,问:如果要使一个物体运动快此该怎么办?学生各想办法使物体运动快此。有的学生给物体装上轮子,有的把物体的表面打磨得很光滑并擦上油等等。这些方法都能使物体运动得快此。当学生回答了用什么办法使物体运动得快此后,教师又接着问:怎样才能防止物体运动呢?学生围绕“摩擦力”这一中心问题,一边想办法一边实验,最后想出了众多防止物体运动的办法。如:有的把物体做成方形,有的增加物体的粗糙面……都能防止物体运动。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得到了发展。
发散思维的方向是由一点向四周发散,而集中思维的方向则相反,它是四周向一点集中,集中思维是众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中找出最佳方法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集中思维呢?一是让学生对知识归类,激发学生的集中思维;二是用选择最佳答案法激发学生的集中思维。此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这样通过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有利于在实践、探索中进行创造。
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如果教师牵着学生走,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这样必然限制学生的自主活动,束缚学生的思维,又怎么可能有创新呢?因此在教学中提出研究、探索方法以后,就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结合足够数量的材料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不要担心这害怕那,大胆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进行观察实验,尽可能地多发现科学事物的各种现象和各种属性。通过充分的实践和探索,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创新的感觉。不难发现,如果没有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活动,就没有创新性的发现。就是在这些创造活动中的“发明创造”,学生不仅获取了“金子”,还练就了能点石成金的指头。这种探索科学的实践活动,才是“科学”的最本质的内涵,有了这个本领,学生才能在搞科学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分组。要合理分配小组成员,让每个组员明确各自职责。对相对固定的四人小组成员作了明确分工:一号当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二号当纪律员,负责维持合作时的纪律;三号当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四号当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汇报。由于每个学生各司其职,少了盲目性与争吵,小组合作变得快乐而有效果。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汇报交流,是生本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我们的方法也应该做一些适当的改变,让课堂活起来,生本教育真正深入学生心中。如:在上三年级有关植物种子的观察与分类时,让学生课前采集植物种子带进课堂,分组进行自主的观察,总结出各种植物种子的特征及相同点和不同点。顿时,同学们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在小组中交流着。这样的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创设了悬念,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带着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活动也是“做中学”的核心活动。要想做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上好高效的科学课。就要充分考虑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和自主探究能力,让他们树立合作意识。从根本上培养孩子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把科学知识与身边的事物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用生活中的现象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科学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棘手的又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科学教师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不断地完善,让我们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作好合理适时的评价,让科学课堂教学真正做到高效,让科学教学真正的“科学”。
如何打造科学课高效课堂
新疆省伊犁州巩留县第一小学 李景巧
自踏上教师工作岗位那天起,我就在“如何上好科学课,打造高效课堂”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探索中我常常遇到一些困惑,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而科学课中设计的知识很多都是初中以后才开始学习的内容。我常常担心孩子能不能接受这样深且广的知识。课堂上孩子们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一张张好奇心驱使下的可爱的脸庞,都让我感到身为科学教师所肩负的重担。慢慢的我也认识到,要上好一节科学课,打造高效的课堂,根本上还要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上入手。近十几年,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科学课的本质在于让孩子自己去探究。而低年级的学生又还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往往凭兴趣。而“玩”则以其兴趣而吸引着学生。如《摩擦力》一课时,我放手让他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玩”后,我问他们看到了什么,有的说,表面粗糙的物体的阻力大,表面平滑的物体的阻力小;有的说圆的物体比不圆的物体的阻力小等等。通过“玩”还可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想象﹑创造等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思维得到更好的发散呢?我认为就是让学生想多种办法解决问题,如教《运动与摩擦力》一课时,问:如果要使一个物体运动快此该怎么办?学生各想办法使物体运动快此。有的学生给物体装上轮子,有的把物体的表面打磨得很光滑并擦上油等等。这些方法都能使物体运动得快此。当学生回答了用什么办法使物体运动得快此后,教师又接着问:怎样才能防止物体运动呢?学生围绕“摩擦力”这一中心问题,一边想办法一边实验,最后想出了众多防止物体运动的办法。如:有的把物体做成方形,有的增加物体的粗糙面……都能防止物体运动。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得到了发展。
发散思维的方向是由一点向四周发散,而集中思维的方向则相反,它是四周向一点集中,集中思维是众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中找出最佳方法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集中思维呢?一是让学生对知识归类,激发学生的集中思维;二是用选择最佳答案法激发学生的集中思维。此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这样通过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有利于在实践、探索中进行创造。
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如果教师牵着学生走,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这样必然限制学生的自主活动,束缚学生的思维,又怎么可能有创新呢?因此在教学中提出研究、探索方法以后,就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结合足够数量的材料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不要担心这害怕那,大胆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进行观察实验,尽可能地多发现科学事物的各种现象和各种属性。通过充分的实践和探索,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创新的感觉。不难发现,如果没有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活动,就没有创新性的发现。就是在这些创造活动中的“发明创造”,学生不仅获取了“金子”,还练就了能点石成金的指头。这种探索科学的实践活动,才是“科学”的最本质的内涵,有了这个本领,学生才能在搞科学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分组。要合理分配小组成员,让每个组员明确各自职责。对相对固定的四人小组成员作了明确分工:一号当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二号当纪律员,负责维持合作时的纪律;三号当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四号当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汇报。由于每个学生各司其职,少了盲目性与争吵,小组合作变得快乐而有效果。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汇报交流,是生本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我们的方法也应该做一些适当的改变,让课堂活起来,生本教育真正深入学生心中。如:在上三年级有关植物种子的观察与分类时,让学生课前采集植物种子带进课堂,分组进行自主的观察,总结出各种植物种子的特征及相同点和不同点。顿时,同学们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在小组中交流着。这样的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创设了悬念,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带着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活动也是“做中学”的核心活动。要想做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上好高效的科学课。就要充分考虑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和自主探究能力,让他们树立合作意识。从根本上培养孩子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把科学知识与身边的事物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用生活中的现象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科学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棘手的又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科学教师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不断地完善,让我们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作好合理适时的评价,让科学课堂教学真正做到高效,让科学教学真正的“科学”。
- 【发布时间】2016/7/4 16:39:49
- 【点击频次】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