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基于对语文阅读的探究

 

【作者】 张兴玉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基于对语文阅读的探究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双戛彝族乡中心校 张兴玉

 

  【摘 要】 语文的阅读不是指一般的朗读、默读和背诵,而是要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问题,那么,老师的备课要讲究方法。把实现三维目标为中心。从教师的引导到学生的自悟,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了方法和要领,比死记硬背起作用。
  【关键词】 阅读;课堂;能力;感悟

  过去一提起阅读能力,老师们就会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也就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这是对阅读能力的误解。
  读懂并不错,问题是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读懂。《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他们机械的割裂开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看来,我们在确定阅读教学目标时,仅仅说“读懂课文……”是不行的,应该说“喜欢阅读课文,感受……理解……”,到了高年级还应该有“欣赏……”。另外,不论是否明确表述出来,教学目标都应该按照不同年段有“评价……”的内容;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把“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作为自己教学的目标。这种表述不仅仅有知识与技能,而且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包含有过程与方法,是三维一体的目标表述。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要求引导学生借助文本的阅读学习,读懂一些生字、新词、典型的句子段落的意思;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他们了解一些词句、句子段落的表达特点;完成对语言的积累。
  2、通过文本的学习,掌握了解文本所承载的主要信息,包括文本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
  3、学会如何识字、如何理解词语、句子段落、如何把握全篇所要向读者介绍的主要意思、如何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如何观察体验生活、表达事物的特点和自己的情感;如何搜集积累知识和相关的资料、如何运用资料等等。
  技能目标即包括一般性操作性的程序性知识(知道如何做),还包括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来形成属于学生自身的阅读、写作学习技能(能够在实践中做)。
  从培养学生学会读书、形成终身读书能力的角度来分析,读书技能目标是阅读教学目标的核心——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读书、形成读书能力。
  (二)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较之传统意义中的“道”有了很丰富的发展,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教材所选文本所承载信息中能够使学生感悟、了解、明确的“道”——思想意义;对文本所介绍人物、事物、道理的价值认识和体验;
  2、学生从教材所承载信息中所能体验、感受到的情感态度信息;由此引起的对人物、事物的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
  3、学生在文本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对语文学科和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包括对“语文知识技能”积极的价值认识和体验;
  4、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的积极地人际交往的情绪态度体验;对学习、交往的意志、性格方面的积极体验;学习以后的成功感等等。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只要指的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实现前面所提到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所要经历的过程,所要采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的是一种学习文化,自主建构、全身心参与到学习过程、经历体验学习过程,自主探究、合作攻关、民主对话。主要强调两个方面:
  1、要引导学生主动地经历学习的实践过程,也就是说,这些目标要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实践过程,来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不是由教师传输给他们
  2、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探究、合作研讨等方式来实现学习目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指导、点拨学生学习;学生和教师一起根据教材进行民主对话,实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个性化的自主建构。
  (四)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新课程的阅读教学目标从三个方面来确定,但他们不是孤立的、分割的,而是整合在一起的。——在教学实践中,他们不是线性或者面状排列,而是以立体交融状态存在形成一个整体。
  三维目标是“并生”的。学生完成知识技能目标,需要经历学习知识的过程,引用学习方法,在经历过程、实践方法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目标”,同时,产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从而逐渐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因此,三维目标是统一在以“求知”、“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为主导方向目标的学习过程中的——
  三维目标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三维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或相互促进或相互抵制、削弱。积极的情感态度会促进学生“投入地”对过程的参与,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化价值体验,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认知、理解、掌握;深入、扎实的过程,会使知识染上个性化的情感和背景色彩,以利于今后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解决和成功的认知,会强化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的。反之,则会相互抵触、削弱。
  三、谈谈阅读教学的备课
  从阅读教学来说,首先应该是学生自己和文本的对话,其次才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对话。离开了学生自己和文本的对话,后面的几种对话就会落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也就会落空。语文教学中剥夺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就是剥夺学生的倾听和对话,剥夺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对话,也就是放弃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们厌恶语文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备课的角度讲,阅读教学的备课实质上就是备对话。首先是我们自己和文本对话,不仅仅是吃透教材,更要努力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和作者的心相通。这是备好课的前提。我们要教学生学语文,自然少不了备怎样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备我们自己怎样和学生一道和文本对话,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
  确定了教学目标,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应该是教学流程的设计。
  过去,我们确定教学流程,是以问题为线索的,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读书思考回答问题。这样的设计,往往学生还是围绕着老师的问题转。问题回答对了,教学环节也就结束了。这样的设计,不能够很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因此,我觉得,设计教学流程不应该是以问题为线索的,而应该是以任务为线索。我觉得,实现目标就是任务。但是,这些任务不是分散的,是整合的,是整合在“读懂内容”、“体会情感”“积累”这三项基本任务之中的。
  1.读懂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内容,阅读教学的第一个要引领学生完成的任务是“读懂内容,把握内容”。完成了这个任务,学生的阅读也就完成了一大半。
  完成读懂内容,需要识字、需要读懂词语、需要读懂句子和段落,需要学会概括,在这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能够同时落实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练习读懂课文的基本内容。完成这个任务,需要激发学生“对读懂基本内容”的兴趣,需要引导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这样,就需要学生去联系生活和学习实际,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作基础,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已有的阅历、经历与文本建立联系......
  这些,都是为“读懂基本内容服务”的,可以将“以读懂内容为基本任务联系起来的各项任务的完成”成为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够在主动资助的状态下,切实经历好“读懂词语、句子、段落、概括“等实践过程,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会读书。
  这是第一项任务。很重要的任务,为体会感情,做好积累打好基础的任务。
  完成这个任务,需要识字,需要读懂词语,需要读懂句子和段落。因此,为了完成“读懂”任务,首先要让孩子们完成读懂字、词、句、段的任务,要查字典,要反复读书,要结合句子、上下文、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那些读不懂就先读懂那些,根据学生的实际,老师给与必要的指导。这些,都是老师应该做好准备的。
  这是第一个任务,完成这个任务有一些“子任务”,老师要进行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思考遇到问题该怎么处理,思考完成这些任务在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怎么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经历这些过程。
  2.读懂了内容,学习任务就完成了一大半。下面的环节开始进入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
  体会思想感情也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怎么做?过去的做法是“你明白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等等。这种体会,仅仅停留在“认知的层面”。现在,我们讲究“体验”。
  其实,在读懂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通过读懂部分词句段落的意思,学生对文章思想和情感已经有了一些体会和感受。在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环节,我们的任务是把它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加深体验、升华体验。
  具体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读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因该随着学习课文过程的深入,问题的提出也逐渐深入。这是的问题发现与提出,一般指向了事物的本质:为什么这样儿不哪样?为什么我们知道的是这样的,而作者说的却是哪样的?一些表达了深刻含义的句子、有特定含义的句子段落,成为了新的探究对象。这些为什么、这些深刻含义、特定含义,往往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所在。
  教师在预设教学的过程中,要思考: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新的问题?他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中,哪些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关键所在,怎么引导学生读懂?处理这些问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来感受课文主体要表达怎样的意思。
  完成这些问题,除了“读书讨论”,还应该注意的是安排朗读。教师要思考的是:在什么时候来安排朗读。
  3.最后一个任务,是完成欣赏与积累。
  我觉得教师备课前首先要读懂教材,建构知识体系,然后寻求教学方式与方法。要把握好各年段的教学要求。
  你备课的第一步是读懂教材,分析一下:这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核心观点(思想或者情感)?然后,再思考,为了表达这样的意思,文章的哪些词语、句子、段落突出表现了作者的观点(思想和情感),把学生的学习重点先确定下来。
  然后,思考:文中的哪些基本知识需要让学生读懂以后才能学习课文?这是突破重点的一般前提,也是基础。
  再思考: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学要具有怎样的知识经验的基础?如果没有的话,需要做怎样的准备?(包括知识经验、能力经验、情感经验等等)
  在此基础上,确定一个基本的教学思路:
  读书,先把课文读通、读懂。看有什么障碍,引导学生解决。
  接下来,再思考:引导学生确定一个怎样的学习主题,吸引着学生去深入读课文?针对不同的课文,所确定的学习主题是不同的,要有针对性。
  接下来,就是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完成主体任务的学习。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语言来解决问题?抓住这些语言进行学习理解的时候,要怎样引导学生去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全文(上下文),这些,在备课的时候要考虑清楚。
  正像一位老师说的那样:“初读课文时,要建构感知性话题;细读课文时,要建构探究性话题;赏读课文时,要建构综合性话题。”
  二、感知课文
  在本学期,我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复述课文的能力。因为很多的文章内容浅显,趣味性浓。完全可以让孩子讲讲。在讲的时候放松要求,多鼓励,多帮助。多欣赏。
  三、自读自悟
  1、默读课文,文章中读不懂的地方(包括词语,句子或者是问题,还可以是自己想考考大家的问题)作上标记。
  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这一环节是为了帮助理解文章做铺垫。也是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武永明:《关于个性化阅读相关问题的思考》,《语文建设》2007年第7期
  [2]王传霖:《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意义探索》,《中国校外教育》2007年2月
  [3]屈伟忠:《强化阅读教学的原文意识》,《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

 

  • 【发布时间】2016/7/4 16:48:53
  • 【点击频次】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