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中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我们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个情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就是在一个个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情境。第一,发散思维结合情景。发散思维要有一定的情境,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老山羊当医生》这一课,在学生读懂课文后,教师设计了三处发散。①如果你是老山羊医生,还有那些好办法?这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丰富课文内容。②还会有那些小动物来看病,他们会得什么病?这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引发学生更深,更多的思考。③如果你是老山羊医生,你会怎样给小动物们看病?这是利用表演激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生活中的片段整合为一个内容。第二,学习生字利用情境。《老山羊当医生》第二课时,主要是生字教学。教过低年级的老师应该有这样的感觉,指导书写课比较枯燥,学生的兴趣不是很浓,很多学生甚至没有兴趣。于是,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为老山羊医生过生日。这当然是虚拟世界中的内容,目的是吸引学生一步步的进行生字的学习和书写。所以,对于情境中的一些细节地方,我们认为不必过多考虑。其实,其他情境也可以。学生怀着高兴的心情去给老山羊过生日,却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又一个关卡。关卡的设置,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完成了每一项任务。最后,在音乐伴随下,怀着兴奋的心情,把自己学习的成果送给听课的老师。这个过程,看似热闹,实际是想利用一个虚拟情境将一个个教学内容串在一起,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汉字。第三,口语交际创设情境。口语交际《打电话》,更要有生活情境。课堂上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资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利用这一情境进行口语训练,并通过“打电话”这一实际生活中的存在交际手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交际技巧,形成一定的交际能力。只有设计一定的话题,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才有的说,学生才敢说。教师利用模拟电话,尽量为学生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融入情境,练习语言。
二、注意句与句的联系
读懂一篇文章,不仅要读懂每句话,还要了解句与句的联系。首先应该从理解句子入手,弄清段中有几句话,并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分析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弄懂一句话一句话是怎样连成一个自然段的。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凭借“思考、练习”,突出训练重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如《三棵银杏树》一课,“思考、练习”提出这样的问题:第一自然有几句话,每句话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我们看第一自然:“我家屋后有一片空地,十丈见方,前边和右边沿着河,左边是人家的墙。空地上有三棵银杏树。一棵靠着右边,影子投到河里。两棵在中央,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着肩。”教学这个自然段时,可先指导学生弄清这个自然段有四句话。第一句讲屋后空地大小和周围的环境。第二句概括地说空地上有三棵银杏树。第三、四句具体说这三棵树各长在什么地方和它们的样子。然后想想句与句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自然段先讲空地,再概括地说空地上有三棵银杏树,最后具体地说这三棵银杏树的样子。句与句之间内容联系非常自然、紧密。
三、媒体只是辅助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课堂教学,使之成为活跃的教育因素,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我们要明确。一切媒体都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老山羊当医生》中的动物医院;生去为老山羊过生日的场景;以及《打电话》中的樱桃小丸子,都是我们激发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有了这样丰富有趣,色彩鲜艳的课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了,参与课堂的程度大了。但我们心中要明确,我们的教学内容还要扎实,“双基”的培养还应到位。不能因为教学改革了,我们就忽视读书,忽视写字,一定要在抓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陶行知先生讲,要打通接收信息的渠道,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多想一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多做一做;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多说一说;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多看一看;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多动一动。这五个解放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还会给课堂教学带来生动活泼的局面,它所摒弃的是死记、硬背和呆板,它所追求的是灵动多变的创新。获取知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学、听、看是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说、思、做也能获知识,而且是更重要的手段,人的创造性就是通过实践培养出来的。可见,让学生在情趣中学习语文,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无疑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四、总结规律促进迁移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不管是知识内容本身,还是获取知识的方法手段,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比如,怎样学习汉字?怎样写比喻句?怎样使用“的”、“地”、“得”?什幺是主要内容,怎样概括?写文章怎样详略得当,突出重点……这些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一篇篇课文的理解,一道道习题的解答,一次次技能的训练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提高学生认识,形成语文能力,用以指导再学习。
五、反复吟诵展开想象
小语教材里,有很多课文文字生动优美,为我们构建了深遂的意境,刻画了饱满的人物形象。学生由于知识能力的限制,不能很好领会(出现思维障碍),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即读想结合的办法,畅通思维,提高认识与鉴赏能力,往往也取得较好效果。比如《倔强的小红军》,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小红军自我牺牲的英雄形象给人深刻印象。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陈赓发现小红军干粮袋里装的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如何指导学生从这一细节描写中充分领略小红军舍己救人的感人形象?首先,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出一幅怎样的情景?学生可以想到,小红军是多幺饿呀,他伸出手摸出牛膝骨,使劲地咬着,他多幺希望能咬下一口呀,可是骨头太硬了,上面什幺也没有,他只好失望地把它又放进干粮袋里……学生通过联想,慢慢进入情境。接着,教师适时启发,小红军这样饿,陈赓同志给他青稞面,他为什幺不收呢?学生的认识立即触及实质,上升到一个高度,即小红军想到的是老同志,他宁愿自己饿死累死,也不拖累老同志,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就在这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读时,速度缓慢,声音低沉,几乎是一字一吐。通过这样满怀深情地吟诵,学生对小红军这一悲壮形象的理解升华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课文中的重点段,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实践,进一步加深认识,提高能力,逐步养成注意弄懂每个自然段意思的良好读书习惯。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中的课堂教学
新疆乌苏市第四中学 崔 丽
一、在情境中学习语文
我们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个情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就是在一个个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情境。第一,发散思维结合情景。发散思维要有一定的情境,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老山羊当医生》这一课,在学生读懂课文后,教师设计了三处发散。①如果你是老山羊医生,还有那些好办法?这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丰富课文内容。②还会有那些小动物来看病,他们会得什么病?这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引发学生更深,更多的思考。③如果你是老山羊医生,你会怎样给小动物们看病?这是利用表演激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生活中的片段整合为一个内容。第二,学习生字利用情境。《老山羊当医生》第二课时,主要是生字教学。教过低年级的老师应该有这样的感觉,指导书写课比较枯燥,学生的兴趣不是很浓,很多学生甚至没有兴趣。于是,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为老山羊医生过生日。这当然是虚拟世界中的内容,目的是吸引学生一步步的进行生字的学习和书写。所以,对于情境中的一些细节地方,我们认为不必过多考虑。其实,其他情境也可以。学生怀着高兴的心情去给老山羊过生日,却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又一个关卡。关卡的设置,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完成了每一项任务。最后,在音乐伴随下,怀着兴奋的心情,把自己学习的成果送给听课的老师。这个过程,看似热闹,实际是想利用一个虚拟情境将一个个教学内容串在一起,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汉字。第三,口语交际创设情境。口语交际《打电话》,更要有生活情境。课堂上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资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利用这一情境进行口语训练,并通过“打电话”这一实际生活中的存在交际手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交际技巧,形成一定的交际能力。只有设计一定的话题,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才有的说,学生才敢说。教师利用模拟电话,尽量为学生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融入情境,练习语言。
二、注意句与句的联系
读懂一篇文章,不仅要读懂每句话,还要了解句与句的联系。首先应该从理解句子入手,弄清段中有几句话,并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分析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弄懂一句话一句话是怎样连成一个自然段的。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凭借“思考、练习”,突出训练重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如《三棵银杏树》一课,“思考、练习”提出这样的问题:第一自然有几句话,每句话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我们看第一自然:“我家屋后有一片空地,十丈见方,前边和右边沿着河,左边是人家的墙。空地上有三棵银杏树。一棵靠着右边,影子投到河里。两棵在中央,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着肩。”教学这个自然段时,可先指导学生弄清这个自然段有四句话。第一句讲屋后空地大小和周围的环境。第二句概括地说空地上有三棵银杏树。第三、四句具体说这三棵树各长在什么地方和它们的样子。然后想想句与句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自然段先讲空地,再概括地说空地上有三棵银杏树,最后具体地说这三棵银杏树的样子。句与句之间内容联系非常自然、紧密。
三、媒体只是辅助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课堂教学,使之成为活跃的教育因素,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我们要明确。一切媒体都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老山羊当医生》中的动物医院;生去为老山羊过生日的场景;以及《打电话》中的樱桃小丸子,都是我们激发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有了这样丰富有趣,色彩鲜艳的课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了,参与课堂的程度大了。但我们心中要明确,我们的教学内容还要扎实,“双基”的培养还应到位。不能因为教学改革了,我们就忽视读书,忽视写字,一定要在抓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陶行知先生讲,要打通接收信息的渠道,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多想一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多做一做;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多说一说;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多看一看;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多动一动。这五个解放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还会给课堂教学带来生动活泼的局面,它所摒弃的是死记、硬背和呆板,它所追求的是灵动多变的创新。获取知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学、听、看是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说、思、做也能获知识,而且是更重要的手段,人的创造性就是通过实践培养出来的。可见,让学生在情趣中学习语文,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无疑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四、总结规律促进迁移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不管是知识内容本身,还是获取知识的方法手段,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比如,怎样学习汉字?怎样写比喻句?怎样使用“的”、“地”、“得”?什幺是主要内容,怎样概括?写文章怎样详略得当,突出重点……这些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一篇篇课文的理解,一道道习题的解答,一次次技能的训练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提高学生认识,形成语文能力,用以指导再学习。
五、反复吟诵展开想象
小语教材里,有很多课文文字生动优美,为我们构建了深遂的意境,刻画了饱满的人物形象。学生由于知识能力的限制,不能很好领会(出现思维障碍),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即读想结合的办法,畅通思维,提高认识与鉴赏能力,往往也取得较好效果。比如《倔强的小红军》,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小红军自我牺牲的英雄形象给人深刻印象。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陈赓发现小红军干粮袋里装的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如何指导学生从这一细节描写中充分领略小红军舍己救人的感人形象?首先,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出一幅怎样的情景?学生可以想到,小红军是多幺饿呀,他伸出手摸出牛膝骨,使劲地咬着,他多幺希望能咬下一口呀,可是骨头太硬了,上面什幺也没有,他只好失望地把它又放进干粮袋里……学生通过联想,慢慢进入情境。接着,教师适时启发,小红军这样饿,陈赓同志给他青稞面,他为什幺不收呢?学生的认识立即触及实质,上升到一个高度,即小红军想到的是老同志,他宁愿自己饿死累死,也不拖累老同志,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就在这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读时,速度缓慢,声音低沉,几乎是一字一吐。通过这样满怀深情地吟诵,学生对小红军这一悲壮形象的理解升华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课文中的重点段,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实践,进一步加深认识,提高能力,逐步养成注意弄懂每个自然段意思的良好读书习惯。
- 【发布时间】2016/7/4 16:49:25
- 【点击频次】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