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贵州省都匀市杨柳街迎丰小学 龙安莲
没有创新欲望,就不可能有创新活动,也就不具有创新精神。小学生创新精神的表现一般不具备高层次的创新活动,但仍然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依然是由创新欲望和创新活动组成,小学生的创新欲望是用好奇、好问的形式表现,学生的创新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教师要引导他们向独立、独特地探究新的方向发展。
作为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教学情绪场”是给学生以情感感染的情感体验,进而使学生产生新的动机和需要,激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探索、质疑、求异。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教学的情绪场,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自觉主动中参与思维、理解等一系列智力活动,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耐心倾听。“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甚至粗暴训斥,学生就会害怕提问,就会打消学习积极性。
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在于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创新,提供学生参与创新的机会。传统的“你教我学”、“教师抄、学生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只能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它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激发学生求知欲,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经过探索而得到解决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师要学会延缓判断,创设创新思维空间。现代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鸟的天堂》12、13自然段时,为达到让学生体会群鸟纷飞的热闹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的目的,首先播放12、13自然段“群鸟纷飞”的课件,让学生形象感受这部分动态美的描写,然后相机引导:}L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鼓励学生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尽情地感受这部分语言文字描绘的美。学生自由朗读后,再让学生利用美术课上画的小鸟,把它们放飞到大榕树上,并要求每人上采拿着自己的杰作,边张贴在大榕树上,边向同学们说:“你画的是什么?它在干什么?”至此,学生的学习热滴高涨,思维活跃,纷纷走上讲台,把“小鸟”张贴在老师板面的大榕树上,然后伴着欢快的音乐,声情并茂地演说:“我画的是美丽的小黄鹂鸟,它在树上兴奋地唱着婉转的歌。”“我画的是小山雀,它在树上找虫吃”
在教学中,为让学生进入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热闹情境中,教师树立了以人为本然教学思想,在内容和形式上求“活”,诱导学生在情景中学,在活动中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首先,教者利用课件将“小鸟天堂”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如听其声,如见其影,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让学生去观察,去体味,去激发;还可以通过赏读巴金先生这两段流畅自然、畜有热情的语言描述,学生在头脑中很容易再现群鸟纷飞的生动画面;教师利用美术课的资源,鼓励学生伴着图案进行发散思维,师生共同完成一幅活生生的“群鸟纷飞”图。这样即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由此可见,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应转变自己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在教学中,要善于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趣,营造欢乐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能积极地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创新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 【发布时间】2016/7/20 19:56:10
- 【点击频次】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