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作者】 阿吉姑丽·拖合提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三十二中学 阿吉姑丽·拖合提


  语感是语言文字刺激源作用人的视听感官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的捕捉到的深层意义。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
  为什么有的人学历很低但很会“说”?为什么学了那么多的语文,有的人到头来却写不通一个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说明语感作为人的一种能力,有高下优劣之分,而且,只要其先天生理基础具备,语感能力可以在后天进行培养和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语感呢?
  首先,积累生活,领悟语感
  生活是学生的最大课堂,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一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的越多了解越真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说明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好坏,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如听见“落叶”二字,不但会想到一个落英缤纷的景象,还会想到初秋、寥落、思乡及无常等等意味。
  第二,训练学生朗读背诵来积淀语感
  诵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只要反复诵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就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就能让学生从感性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对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不知不觉间诵读的已经是自己的东西了。
  (一)对朗读能力的训练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朗读示范。教师能成为学生模仿标本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朗读。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近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如《有的人》中的缓慢语调,《我的自白书》的铿锵有力,《金黄的大斗笠》的活泼支委会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
  2注重朗读技巧。朗读训练中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朗读技巧包括,语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和语调的抑扬等五方面。掌握了这些学生就读出了《海燕》的勇敢和《孔乙己》的迂腐,就从内心喊出了《周总理你在哪里》,也就读出了朱德对母亲深切回忆和闻一多对国民党政府的痛骂。
  3.激励学生采取多种样式增加阅读量。在《新课标》推荐篇目的指引下有选择地进行品读,既能开扩视野又能深切体会语言文化的底蕴。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
  (二)背诵是朗读的融会贯通
  中国的语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并流传到今天,让我们把祖国文章的精美充分吸收借鉴于语言表达及写作当中。领略李白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陶渊明的田园之情和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正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的学生记住这些,但要避免机械背诵,让创造性有所拓展,让学生在“品”中积淀语感。
  第三,指导学生课堂练习把握语感
  课堂教学是训练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主要手段,所以教读课文领悟教材写作训练等方面都要注重语感的培养。
  (一)课文教读中训练语感的分析能力
  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内容,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值得我们去挖掘体味。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揣摸文章的重点词语和关键语句,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中排字的使用,通过认真揣摸之后才能提出来他寒酸而又不屑的神气,又如《梦江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既写出了春天景象的变化又写出了作者对春的喜爱。其次,要深切体味语境、品味语言、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语感,如《背影》中父亲买橘子一段的动作描写“蹒跚”是说明父亲老了;腿脚不灵便,慢慢“用两手、用两脚”说明行动艰难;“努力”表示父亲竭力克服艰难,从中深深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还可以通过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等形式扩展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在写作的训练运用是语文的着眼点
  培养语感是为了更好的写作,同是不断地写作也能转化语感,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写作方式来培养语感,如抄写、仿写、改写、语句的积累、日记等形式都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抄写篇章能使学生积累知识和写作素材,增强鉴别能力;仿写能提高写作技巧和语言的应用能力;改写能锻炼想象思维,拓展思路;日记等形式能让我们在写作积累中形成主观的语感意识。
  第四,增强学生的课外活动锻炼语感
  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语文课外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辩能力和写作能力,加强语感受的培养,应该以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编撰的《语文实践》为指导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以“雷锋精神在当今社会中是不是需要”“环境是不是一定能改变人”等题目,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听的能力还能开阔视野,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再如开展普通话演讲比赛,增强语言的组织能力,以及进行口述转述、新闻事件、即兴演讲、社会来访、成语接龙等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锻炼语感。

  • 【发布时间】2016/8/14 16:19:18
  • 【点击频次】283